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导学案设计(无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导学案设计(无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第 2 课《诗两首·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 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 “雨巷诗人”的称号。 1905—— 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 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 年参加共青团。 1928 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2 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 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 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 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 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 年因病逝世。 主要作品: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和《灾难的岁月》 (二)了解背景 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 1927 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 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  22 岁,之 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  1927 年  3 月还曾因此 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 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 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预习自测】 一、在下列表格中,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注音: ( ) 彳  亍  颓 圮  (  ) 惆 怅 Pánghuáng  (  ) (  ) j ì  li  áo  (  ) 二、文学常识: 《雨巷》这首诗是( ) 1927年夏天创作的,发表于 叶圣陶主编的 《 》。他因为这首诗的发表获得了 称号。 三、品读诗歌及资料,探究问题。 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在诗歌中“丁香”有什么特点?它被赋予什么样的象征义? 答案链接:《雨巷》赏析: 一首好的抒情诗, 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然而多年来, 《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 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 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 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 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 “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 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 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 无限的烦 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 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 或者是真的, 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 逝去也那样地快, 一刹那间擦肩而 过,消失在前方,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 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 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 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 高洁而 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 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 《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般的忧愁, 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 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 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 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 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 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 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

文档评论(0)

159****55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