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宫墙半城树(原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城宫墙半城树 (原文) 那年八岁,刚到北京不久,父亲带我去玩,坐的人力车,父亲把我搂坐在他 怀中。转过沙滩,接近景山和神武门时, 我忽然挣着身子大叫起来: “爸! 爸!”车夫惊讶地扭回头,父亲则紧紧地把我搂定,都以为我出了什么事。其实,我只 是被眼前呈现出的景象惊住了。 八岁以前, 我一直生活在四川, 先在成都后在重庆,到北京的头两个月一直活动在胡同四合院里, 那天是父亲头一回带我外出来到北京的宫殿与园林面前,当时我通过视觉所产生出的心理与感情反应是本能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是狂热地高叫:“爸!爸!” 再后来,少年时期,看到一首吟北京的诗,题目和别的内容很快全忘记了,单记得其中的一句“半城宫墙半城树”。这七个字实在传神。我八岁时正是被这 七个字所概括的北京之美所震慑。 元代以前且不去说, 明清两代的北京, 其城市之美,从色彩上说,所突出的,就是红·黄·绿,朱红的宫墙,明黄的琉璃瓦, 浓绿的松柏及其它树木,在蓝天下绘制出动人心魄的画卷。也许有人会说,不, 北京过去围裹它的城墙, 以及大片的胡同四合院, 其色彩主调是青灰色的。 这说法也不错。但城墙好比一本精装书的封面封底和书脊,正文的色彩应该看里面。胡同四合院诚然有着青灰基调的外观, 却被巍峨的宫殿坛庙建筑和高大的乔木掩 映,而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所耸起的若干制高点, 如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三大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等等,也都突出着红·黄·绿这“三 元色”。那时北京的建筑是平面发展, 不仅胡同四合院之美要进入其内部朝平面方向欣赏,就是弘大的王府,光从外面看,也不过是青灰的砖墙厚些高些,必须进到里面,才会发现绚丽的色彩、精致的装饰、优雅的生活,原来都包含在了其中。 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家住得离隆福寺很近。 这是我心中永远屹立的华美事物。我的小说、散文里不知有多少次写到它。 现在我再一次写到它, 心中仍溶溶漾漾地满是爱恋之情。 父亲知道许多关于隆福寺的史料, 比如他多次告诉我, 寺里的毗卢殿顶部的大藻井, 比包括紫禁城养心殿在内的所有京城古建筑的那些藻井都要独特精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但那时隆福寺已经从庙会场所开始变化为一个“新型市场” ,殿堂都成了仓库不对外开放, 父亲就始终没有进毗卢殿看藻井的机会,倒是我,用一点零食贿赂了父母在殿堂存货的同学, 由他带我偷偷地进去看了那个藻井, 那次的生命体验甚至可以说引领着我的一生, 我铭心刻骨地意识到,什么是中华文明之美, 并为自己是这一文明的后代而自豪。 隆福寺和北京的城墙、城楼一样,湮灭于“文化大革命”。城墙与城楼好歹还残存了一点,隆福 寺却荡然无存。 现在那里有座上世纪九十年代翻盖的隆福商厦, 在其楼顶盖了一圈象征性的寺殿。把无价之宝的真古董轻易毁掉, 又花大价钱大力气来盖假古董,这令我黯然神伤。 我当然懂得,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嬗递,同一空间里,会出现新的生命,带来新的欲望,新的趣味,新的创造,因此,旧的东西,包括城市里的旧建筑,有的势必会被改造、淘汰。但这种改造与淘汰,应是一种良性的,更进一步说,也就是更加人道的, 更人性化的演进。 我有三部长篇小说都以北京的古典建筑命名:《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这不是偶然的。我总祈盼新的生命,新 1 的生活,能根植在传统文明的沃土之中。近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北京城市面貌变化很大。 有人说真是非常地现代化了。 究竟什么是现代化?那是不是就等于西方化,欧美化?前些天我到机场接来一位朋友, 他带着生于加拿大的小儿子,我们从面貌跟西方一般机场别无二致的天竺机场出来, 乘出租车沿高速公路前往他们预定的宾馆,那公路也非常地“一体化”,所有的标识牌的大小、颜色,上面所绘符号, 跟加拿大没有任何差别, 而且也都有英文, 唯一区别也就是加上了汉字。一路上从车窗看到许多西方式的大楼房。 到了那完全西方化的五星级酒店,进了甚至比一般加拿大旅馆更显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间,朋友的孩子,也恰好是八岁,大声地叫 “爹地, 爹地”,神态令我想起八岁时在那人力车上的自己,他是怎样的心理呢?父亲问他, 他倒说出来了:“爹地,我们什么时候到北京?” 北京毕竟还是北京。 后来我陪朋友父子游北京, 在紫禁城、雍和宫、东岳庙、 颐和园、长城 ,, 他们看到了与加拿大绝对不同的北京。 但这许多仍保持着传统北京风貌的地方,仿佛是些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绿洲,被“世界一体化”景象围裹的“保留地”。我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对北京的旧城改造,特别是危旧胡同四合院的更新,我并没有站到“一点儿也不能拆”的立场上,我能理解那些危旧房屋里的平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 也能体谅社会生活组织者面对难题在求证与实践上的艰难; 规划部门划定了二十三片胡同四合院为旧城保护区, 这很好;在菊儿胡同那样的地方, 由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以 “有机更新

文档评论(0)

158****32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