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_大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小学校本课程_大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大秧歌》教学范例 大桥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校本教材《黄河·美乡》第二章14页中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关于黄河流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作为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黄河大秧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备受各界关注。大桥镇于窝村黄河大秧歌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晚期。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艺人们对此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深受人们的欢迎。于窝村的黄河大秧歌曾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节目展演,并取得好成绩,2010年成立了齐鲁电视台文化站东阿大桥镇于窝村站。 黄河大秧歌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的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阿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活跃劳动人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 学情分析: 土生土长的黄河流域人都知道黄河大秧歌,可爱的孩子们对这部分的内容更感兴趣。黄河大秧歌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是深深的烙在民间秧歌人的心中。孩子们学习自己家乡的秧歌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秧歌,了解秧歌的起源及历史,知道东阿大桥——黄河大秧歌的起源地。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孩子们意识到在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必要性。 情感目标: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大秧歌的文化,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 教学难点: 理解“秧歌”的含义、种类及分布区域。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共同观看秧歌短片。 谈观后感:师:大家知道短片中跳的舞蹈是什么吗? 你们或周围的亲朋好友会跳吗?---------交流 教师展示参加的秧歌比赛图片。 切入主题; 师:大家都知道了秧歌,有这样的疑问吗:我们都会唱儿歌、流行歌,可是秧歌怎么会是歌舞,而不单纯是一种歌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秧歌的文化。(板书:秧歌) 出示:秧歌的起源。(自由读,齐读) 小结:了解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农民发明的一种歌舞。 出示:秧歌的历史。(自由读) 小结:了解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过度到具有代表性的秧歌种类。 出示:秧歌的三大种类,以浏览图片的形式欣赏和讲解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和秧歌。 了解学习黄河大秧歌: 出示问题: 1、“黄河大秧歌”名称的来源? 2、黄河大秧歌有哪几种典型的艺术形式?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本内容。 思考交流讨论问题。 拓展知识: 了解黄河大秧歌的历史和影响。 浏览观看学校里的黄阁大秧歌。 欣赏短片《黄河大秧歌——开门红》 教师教授简单的秧歌舞步。 思考总结: 同学们都是以什么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的? 今后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 秧歌体现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健康和喜乐,从侧面也体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高尚情怀。我们平时也要多运动,扭一扭,蹦一蹦,增强健康体质,培养快乐心态,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大秧歌 1、东北秧歌 2、陕北秧歌 3、秧歌: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 黄河大秧歌 课后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并在发展过程中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按地区分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和秧歌。黄河大秧歌起源于我们东阿大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大秧歌文化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的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阿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具有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m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