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釋戰國時代从之或从首之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試釋戰國時代从“之”从“首(或从‘頁’)”之字 (首發)   戰國文字中常見一個上从“之”下从“首(或从‘頁’)”的字(以下用A代替此字)。 [1]過去,大家已多次見到此字在璽印、簡牘等材料中出現,但是由於辭例比較簡單,難以對此字的釋讀作出足夠合理的判斷。近來,由於《上博(五)》和《上博(六)》的出版,使我們對此字有了新的認識。?   下面先把此字出現的辭例列舉出來:?   (1)A?? 《古璽彙編》3376?   (2)A□?? 《古璽彙編》3487?   (3)A童頁??? 《古璽彙編》3645?   (4)御,良舄A翠造。 [2]信陽2.4?   (5)一柧A因(絪)。信陽2.21?   (6)一和??甲,A冑,綠組之縢;御右二貞犍甲,皆A冑,紫縢。 包山簡269~270、包山牘1   (7)此以桀折於鬲山,而受A於只社,身不沒,爲天下笑。?? 《上博(五)·鬼神之明》簡2背和簡2正?   (8)禦於朸述,陳公子皇A皇子。王子回敓(奪)之,陳公爭之。 [3]?? 《上博(六)·申公臣靈王》簡4~5?   (9)首A茅芙(蒲),筱(蓧)執樝(鉏)。 [4]? 《上博(六)·慎子曰恭儉》簡5?   以上各例,(1)~(3)用於人名,顯然是當姓用的;例(4)~(5)出現在遣策當中。這些辭例對考釋此字的作用十分有限。過去研究者多把此字看作是“首(或頁)”的異體。例如李家浩(1998:5)就直接把例(5)那條簡文裏的A釋為“頁(首)”,並在在該文第19頁注20中說:?   此“頁”字之上,原文从“之”。這種寫法的“頁”還見於信陽楚墓竹簡2-04號和包山楚墓竹牘。“頁”、“首”古本一字。參看湯余惠《包山楚簡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93年2期79頁;李家浩《包山楚簡中的旌旆及其他》,《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集續編》377、378頁,香港中文大學,1995年。?   翻看常見的幾種文字編,如果此字本从之从首,則都被收於“首”字之下;如果此字本从之从頁,則被收於“頁”字之下。 [5]這種看法在過去都很難說正確與否。現在,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辭例,基本可以認定把此字釋為“首”或“頁”是不正確的。?   例(7)~(9)是近兩年來我們看到的新材料。尤其是第(9)例,對此字的釋讀提供了新信息。劉洪濤(2007)引用劉建民先生的說法,把此例中的A字讀為“戴”,我們認為是很正確的。此前我們曾懷疑例(6)中的A當讀爲“戴”,今得此佳證,應當可以成立了。例中的“甲”當是“甲士”之義,說甲士“戴胄”,無疑是很貼切的。例(4)中的“御”,劉國勝(2003)讀爲“旟”,可以參考;其後的“造”,他認為:?   在此似作裝飾或裝備的意思講。《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造”,毛傳:“造,偽也。”“翠造”,是指上文“良舄首”上注翠羽裝飾。包山《遣冊》269號簡記“其上載:朱旌,一百條四十條翠之首”。“一百條四十條翠之首”也是指在旌旗的杆首注飾翠羽。?   按照我們的理解,“良舄戴翠造”可能當讀為“良舄、戴翠造”,是說明“旟(?)”的。其具體含義仍待進一步研究。例(5)如何理解,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句子結構上來講,“A因(絪)”可讀為“戴絪”,是用來說明“柧”是什麼樣的“柧”。至於例(1)~(3)中用作姓的A,顯然就是常見的“戴”姓。?   知道了A可以讀爲“戴”,則知此字實當从“之”得聲。這對於我們理解例(7)和例(8)非常有幫助。?   先看例(8)。陳偉(2007)指出《上博(六)·申公臣靈王》講的是穿封戌與楚靈王的故事,這是相當精闢的意見。陳文已引用下面一段《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裏的話:?   (10)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于伯州犁。……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   陳文把A讀為“止”,顯然意識到此字是以“之”為聲符的,這也是一個進步。不過,陳先生說“止,猶‘囚’”,恐怕有些勉強。除陳先生外,何有祖(2007)則把A跟《尊德義》从A从木用為“置”的字聯繫起來,也是頗有啟發作用的。但是,何文把A讀爲“置”,顯然與《左傳》所述故事不符,恐不可從。?   凡國棟(2007)則直接把A讀爲“囚”。按照他的說法,《郭簡·語叢四》“首”作,上面畫出頭髮形,由此,他推測包山牘1、《鬼神之明》的兩形上面的“止”形就應該看作是“首”形上人發形之訛變,而不是从“止”。例(8)的A字大概也是這樣看待的。持這樣的看法,其實是又回到了以前大家對此字的認識程度,大概是不可取的。的確,戰國文字中有些“首”字寫得確實像A形,例如滕壬生(1995:713)所錄天星觀所出遣策“白羽之”等辭的“”等字。但是,像包山牘1、《鬼神之明》等簡中的A則明

文档评论(0)

zilubu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