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說“”及其相關諸字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一字作:
甲本9
乙本9
原簡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認為“‘’,‘旱’聲。字待考,讀為‘姦’。”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208頁。復旦大學讀書會認為“甲乙本分別作。兩本簡2均有‘倝’,作形。‘’當爲此二字之訛誤。‘倝溪’當即‘乾溪’。”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208頁。
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
楚靈王建乾溪之臺而速禍之事,文獻多有記載。“溪”讀作“乾溪”是十分正確的。對於該字字形的分析,復旦大學讀書會的訛誤之說值得商榷。我們認為此字是一個雙聲符,從“旱”從“”,二者皆聲(上古,乾屬群母元部;旱屬匣母元部;從“”之字亦属元部 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如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328—339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74—184頁,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2005331。
從“”之字古文字多見,對於它的釋讀和形體來源的分析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下面試作分析:
一、曾侯乙器中的“”
曾侯乙墓編鐘中的“”字,有以下四式:
A 《集成》289.2《集成》290.
《集成》295.2
B 從“口” 《集成》288.2 、《集成》322
、《集成》319、《集成》322
、曾侯乙鐘掛件
《集成》346曾侯乙磬刻文
C從“甘” 《集成》326
D從“月” 《集成》330
四式之中A式為最簡,與《上博三·周易》簡二中的字完全相同。“”字多釋作“嗣”,在鐘銘之中與“羸” 組成一詞。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及考釋〉注14中認為“羸”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並且推斷“亂”應是“”的訛字,“”、“”皆從“司”聲,亦可通用。
《國語·周語下》:“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捨于百姓,故謂之羸亂,所以優柔容民也。”裘錫圭、李家浩先生認為“羸”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這是富有卓見的。聯繫從“”之字來看,這些字可以分析為從“子”“ ”聲為妥,直接讀作“亂”。 這一觀點徐在國師在《金文課》(2008
這一觀點徐在國師在《金文課》(2008年5月)上曾提及,我們認為可以信從。
二、楚簡中從“”之字
楚簡中從“”之字多見:
A () 《包山》151 《九店》M56·13
《九店》M56·20《九店》M56·22
《九店》M56·24 《九店》M56·21
B 備(宛) 《上博一·詩論》20《上博一·詩論》22
C (耎) 、、
、《上博三·周易》2
這些字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何琳儀、徐在國師認為“我們懷疑所從的即戰國楚文字‘備’…‘ ’字應分析為從‘艸’,‘备’聲。‘备’為‘原’字異文,故‘’為‘ ’之異文。” 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何、徐二師利用相關字形的變化規律、追溯了“原”字形體的歷時演變,信而有征;並贊同李零先生的觀點,將其讀為“畹”。 《上博一·詩論》中的“”字,2001年1月2日李學勤先生在安大演講時認為“‘丘’即今本《詩·陳風》”之《宛丘》篇” 轉引自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5頁注釋4,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認同。關於《上博三·周易》中“”字的釋讀及來源分析曾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徐在國師認為“按:此字從‘子’沒有問題,但是‘子’上絕對不是‘而’,應該是‘夗’。字又見於曾侯乙墓編鐘銘文,舊釋為‘嗣’,現在看來是錯誤的(字當讀為‘亂’,詳另文)。楚系文字中從‘夗’聲的字很多,如:《包山楚簡》151簡中從艸、從田、夗聲之字,又見於九店楚簡56·13、56·15、56·20、56·24。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21、22中的‘宛’等字所從的‘夗’均與A所從同。A似應讀為‘耎’。‘ 夗’、‘ 耎’上古音均為元部字。‘耎’、‘ 需’二字古通。詳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212頁。因此,A當讀為‘需’。” 徐在國師:《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 )2004年4月24日。其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討論。 可參看季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 )2004年5
何琳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