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戏》教学参考资料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社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
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
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
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
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
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
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
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
轰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
百货云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
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酒备饭,招待看戏。
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
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
第 1 页
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
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
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
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
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
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
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
2、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贵州 马松
《社戏》原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我”成年时在北
京看戏的两次不愉快遭遇,后一部分写“我”童年时在农村
看社戏的欢悦生活。初中语文第二册选入的《社戏》为后一
部分。
1、鲁迅笔下的江南农村小镇与《社戏》:
鲁镇与未庄是鲁迅笔下描写最多的江南农村小集镇(如:
《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等)。那里所发生的故事,
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事,鲁迅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
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的典型环境。从一个启蒙主义者
的立场出发,鲁迅主要不是描写在这种环境中地主对农民的
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的灵魂。写出农
民的“辛苦麻木”,其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
第 2 页
群”中,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当时,鲁迅
认为最需急切疗救的应是人的“病态”的灵魂,他看到造成
“病态”灵魂的根源在于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所以,
他笔下的农民多是被沉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伦理思想压瘪
了的人物。鲁迅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为他们任
凭命运的摆布而不思反抗感到无限的悲愤。但是,在也取材
自鲁镇的《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身上体
现出来的却是机智、纯朴、善良、无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
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同时,作者通过嗅觉、视觉、听觉、
想象等多角度对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的清
新明丽。在《社戏》中,在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身上找
不到丁点“病态的灵魂”,在平桥村看不到些微“沉闷、闭
塞、一潭死水的封建农村典型环境”。相反,那晚的社戏,
虽没有出现“蛇精”“跳老虎”“翻筋斗”之类热闹有趣
的节目,“看不出什么名堂”“迅哥儿疲倦、小朋友们哈
欠”,但至今却使我深情地怀念,“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
戏了”。显然,“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那个月色朦胧,
横笛婉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
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
的厚爱和友情。如果将《社戏》的前一部分关于对京剧的叙
述与议论跟上述情况相比,不难看出:鲁迅写作《社戏》的
意图是为了揭示“当时剧场里演饰人物的态度、水平以及演
第 3 页
出内容等不好的习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后部分
对江南农村小镇一反常态的描述是为了从反面鄙弃“社
戏”(“社戏”属京剧的一种地方戏②),那么,鲁迅为什
么对京剧何以不相容?
2、“京剧救国”与“人民本位”
“五四”时期,以胡适、刘半农、傅斯年、钱玄同等为
代表,一方面提倡戏剧表现人生,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
批判京剧,指出京剧中的“团圆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