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心理动力理论(上):
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也许现在正是重新评估精神分析并检视它带给社会工作临床实践人员什么的时候了。
————Brandell.2004:24
自我心理学体现为一种比以往的理论架构更为乐观的、更成长取向的关于人类功能和潜能的视角。
——Goldstein,1995:xi
无论我们秉持何种立场,我们都无法忽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精神分析学说的后续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心理动力理论,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而这些都被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BrandeU,2004)。本章将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放在下一章,这两章作为一个整体展现了心理动力社会工作的基本面貌。自我心理学进入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人类体验、人类问题的本质的理解和治疗过程的展开,它更是成为心理社会、问题解决、危机干预和生活模式的重要理论源头(Gold— Stein,1995)。
第一节 理论脉络
尽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能被人认为是过时的、武断的,但讨论社会工作理论显然无法绕开精神分析学说,因为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后续的心理动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均源自这一学说,都是站在“弗洛伊德的肩膀上”。
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在于试图揭开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即人类的心灵或精神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因为以往对人类问题的很多研究主要聚焦在生理层面。“心理动力学派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及后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获得‘心理动力’的称谓,是因为这个理论的潜在假设认为,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它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Payne,2005:79)。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美国和20世纪30年代晚期的英国,心理分析的影响力很小,但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态势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它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在社会工作领域内的诸多发展存在至今(Payne,2005)。
心理动力理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其有关发展、人格、治疗的理论影响甚广(Payne,2005):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有不同层面的进展,并且在不同的时段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心理动力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第一个有很强解释性的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创造了平台,因为后续的不少社会工作理论,无论是支持、修订还是反对,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心理动力理论对感觉和潜意识因素的重视对于社会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包括关注重要概念如潜意识、洞察、攻击、冲突、焦虑、母子关系、移情,它们几乎成为社会工作的日常术语。社会工作重视儿童时期、早期关系和母爱剥夺就是受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社会工作对精神疾病和困扰行为的关注,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与精神科学和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关系就肇始于此。相较于心理和情感因素,社会工作中较少重视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心理动力学派的影响。
社会工作的早期实践模式无论是诊断学派,还是功能学派以及在二者整合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社会学派都加入了精神分析的因素。 Brandell和Perlman(1997)认为心理社会取向的实践在以下三个层面受到精神分析的影响:(1)动态诊断。即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状况;(2)原因诊断。人与环境互动状况的原因,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3)分类诊断。试图区分案主的不同类型的状态。另外,由于社会工作早期的干预对象不少是精神疾病患者,这无疑使得精神分析对社会工作具有直接影响。
自我心理学无疑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对它进行了修正。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概念、安娜的《自我和防卫机制》是自我心理学的早期渊源。Hartmann(1939)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Ego Psyc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Adaptation)提出了“独立的自主”这一重要概念,肇始了自我心理学。他认为自我内在的能量来源,起源于出生之时“未曾分化的母体”(undifferentiated matrix)。他强调自我在适应中的角色,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因为自我的能量得到重视。
Erikson(1950,1959)实现了对正统心理分析理论的突破,即从关注内在世界转换为聚焦外部世界。他洞察到个人的发展是与社交内驱力关联的,这种内驱力包括:(1)社会关注的需要;(2)掌握环境的需要;(3)寻求个人社交生活的结构和秩序的需要。在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自我扮演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寻求对环境的掌握和控制。相应地,外部世界对自我发展影响很大。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发展是在八个不同的生命阶段中掌握发展性任务的结果,并且受制于生物的、心理的、人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0章 家庭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1章 学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2章 社区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3章 医务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1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2章 儿童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3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4章 老年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5章 妇女社会工作.doc
-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第6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doc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GB/T 4340.2-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340.3-2025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1-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pdf
-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284.5-202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