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 第10章 灵性视角.doc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 第10章 灵性视角.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灵性视角 灵性是助人的核心。它是同理和照顾的核心、同情的脉搏、实践智慧的涓涓细流,是服务行动的动力。 ——CaIldaFurman,1999:XV 尽管传统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从全人的视角去考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之外的灵性的进入是较为晚期的进展,并成为一个充满神秘意义的领域。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相较另外的视角而言,灵性视角只是初步的,但却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人”(personhood),进而成为助人过程的重要元素,并致力于重构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尽管灵性视角至今的发展还只是初步的,理论框架并未成型,但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因为在这样一个如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里,很多问题需要灵性视角予以回应。 理论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是植根于宗教传统的。基于宗教的慈善事业为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理念成为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随着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世俗化,宗教和灵性问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之外的私人议题,社会工作鲜有涉及,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实证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因为灵性似乎是难以测量和定量的,以追求科学性为己任的社会工作势必要忽视这一重要的维度。这一局面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改变,这一改变源自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和社会工作自身的反思。 正如前一章所揭示的那样,存在主义将人带回了中心位置,并强调人类生存的精神生活和生活意义,这样的理念也进入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Thompson,1992)。尽管存在主义并不注重终极现实,但它强调灵性的体验并洞见到本真的信仰是成功建立意义的核心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Canda和Furman(1999)认为,存在主义是灵性视角的理论脉络之一。 Cowley(1993)认为超个人心理学与人类本性的灵性维度有着重要的关联,并认为基于这样的理论可以形成所谓的“超个人社会工作”(transpersonal social work)。超个人理论旨在探求终极关怀、巅峰或神秘体验和灵性实践的合理性。超个人心理学关注的是灵性的成长和意识的转变,成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超个人理论是为了探求超过生存水平的意义并整合更高层面的意识和灵性关联(Cowley,1993)。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灵性健康是灵性实践的结果,需要整合身、心、灵和肉。灵性幸福感就是个人丰盛感、生命满足感、与他人和世界的和谐感、与终极世界的同一感(Bloomfield,1980)。超个人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回应道德价值的失落和人们在新的风险面前的无助感,因为灵性实践正是在这样的领域发挥作用。超个人实践需要范式转型,即从自我实现的西方模式转化为更关注自我超验的东方视角,因此东方哲学或宗教的很多价值被予以重新评估,包括对禅宗的认识和应用。 而社会工作本身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视域,从早期仰仗于实证传统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到今天哲理基础的多元化和理论框架的多样化。其中的变化体现在更加关注人的优势和潜能,更加注重人的自我实现,更加倾向于从一个全人的视角来看待案主。因此,在生理—心理—社会这个框架之上再加上一个灵性的层面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理论进展,致力于回应案主的多元需要的社会工作必须直面这一现实的需要。Canda(1988)对灵性与社会工作的关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近l0年来,更多的人加入了建构社会工作的灵性视角的阵营。这其中包括Ellor、Nettling和Thibault(1999),Canda和Furman(1999),Bullis(1996)。香港的陈丽云也试图建构一个东方的“身心灵”模式。 概念框架 灵性的定义 什么是灵性(spirituality)呢?这一直是一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这个概念将是灵性视角进一步推进的切入点。既是神学家也是社会工作专家的Bullis(1996)认为,从临床的意义上讲,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即为灵性,它唤起感受并指引行动,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现实。Caroll(2001)辨识出灵性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个人关于现实的超验和终极源泉的存在知识以及与它们的关联;第二个主题涉及源自人类最深层次的内核,即人的本质、人的基石、人的灵魂或人类终其一生的原则或动力。当然这两者是相互关联和互为补充的。 相应地,Caroll(1998)认为灵性有两重意义:作为本质的灵性(spirituality-asessence)和作为一个维度的灵性(spirituality-as-one-dimension)。作为本质的灵性是指赋予自我发展和自我转变以动机性能量的核心本质。作为一个维度的灵性是指个人对意义、与上帝的关系和超验或终极现实的追求。作为一个维度的灵性可以被视为人的“超个人”(transper-sonal)维度。 由此,Canda(1990)对灵性

文档评论(0)

today-is-pqsczl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