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管理或人力资源”中“企业文化”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8291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1
一、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 2
1.从姓氏看文化的发展 2
2.从名字看文化的发展 4
二、姓名与汉民族文化 6
1.汉语姓名中的阴阳哲学 7
2.汉语姓名中的儒家思想 7
文2:赣南采茶舞蹈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8
1、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概述 9
2、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 9
3、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 12
参考文摘引言: 13
原创性声明(模板) 13
文章致谢(模板) 14
正文
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文1: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姓名是代表人的符号,它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文化的制约,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比如,汉语的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的是一个氏族、宗族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群体,名则是氏族、宗族或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代号。姓在前名在后的姓名顺序体现出中国的宗族至上的传统观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光宗耀祖是为人称道的传统美德,“姓”作为世代相传的家族标志,必然在前,相当稳固,而“名”作为个体的符号只能置后。而许多别的民族如阿拉伯、日耳曼、英、美等相反,人名由名和姓组成。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全名是Percy Bysshe Shelly, Percy是教名,Bysshe是中间名,Shelly是姓。这是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文化体现。我们以姓名作化石来探寻汉文化孕育、发生、发展的历程,解析汉语姓名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
1.从姓氏看文化的发展
从起源上来看,中国姓萌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始于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由于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群体,便产生了姓。一些最古老的姓在构字上大都从“女”旁,如姜、姬、姚、姒等。姓和氏在古代是有分别的。《国语》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产生在前,氏在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同姓者越来越多,散居各地,为了区别,又产生了氏。姓和氏除了时间的先后不同外,区别还在于
姓表示血统,氏表示封地和职业,姓用来区别婚姻,而氏则表示社会地位。南宋史学家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郑樵《通志·氏族略》)这说明姓氏从古至今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夏代以前。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统治区域相当广阔、有一定的军事力量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各有其不同的始祖,如黄帝、炎帝、共工、祝融等。这些始祖的名字成了部落的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但这种“姓”不标志血缘关系,不是家族的代号。
第二阶段,夏代到周代。这个阶段有了姓氏制度,大量的资料可以证实这一点。《国语·晋语四》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是也。唯青阳与仓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这一阶段的姓标志血缘关系,同后来的姓相比,不是纯父姓制度,而是随父姓或随母姓兼而有之。
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氏。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中有“胙之土命之氏”之说。“胙之土”是祭祀的地方的意思,表示土地所属。从历史上看,氏的形成最初往往是因公受封而迁居某地,成为同一姓的分支。这是氏的本义。氏后来不断发展,形成八种来源:①以族号为氏,如商、殷、周、夏、唐;②以谥号为氏,如文、武、庄、康、襄等;③以爵号为氏,如王、公、伯、侯等;④以官名为氏,如司徒、司马、祝、卜等;⑤以国为氏,如鲁、魏、郑、宋、楚等;⑥以居住的方位为氏,如城、郭、诸葛、东方等;⑦以职业、技能为氏,如陶、巫、裘等;⑧以天干、地支、长幼、次第为氏,如伯仲、叔、季、甲、已等。由此可见,氏是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从西周开始,确立宗法制度,其中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分封制;三是确立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的确立,也为姓氏的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