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专项突破.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作文模拟训练 1.完成作文。 拾起时光的碎片,搭起心灵的桥梁,一张张“拼”图随之展开,它浓缩着时代澎湃的图景,留下了双向奔赴的痕迹。 “双向奔赴”是你坚定走向我、我热情欢迎你,是彼此爱意的共鸣,是时代与你我的共逐,是穿越时空的探寻。 “双向奔赴”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出“双向奔赴”这一话题,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双向奔赴”的意义。这两段材料重点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双向奔赴”,“双向奔赴”的意义是什么。 “双向奔赴”是网络流行语,形???????????容爱情中的两人互相爱慕,互相努力靠近。这是它的本义,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词的内涵扩展,也就是说“双向奔赴”不仅仅指爱情,也可以指亲情、友情,更可以指素不相识人之间的关系等。比如,现在全国各地的疫情,某地发生疫情之后,别的城市会派医疗援助队,这个时候医疗援助队的努力和当地居民的配合就是“双向奔赴”。 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需要编写故事。可以写一段感情,最好是古人的感情,比如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他们二人“双向奔赴”,最后虽然双双殉情,但是化为蝴蝶,成为后人的佳话。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比如刘兰芝和焦仲卿,只有刘兰芝在“奔赴”,而焦仲卿软弱退缩,最终酿成悲剧。也可以写因为你与母亲的“双向奔赴”,最终你取得了成功的故事等。 作为记叙文,需要曲折而引人的情节,也需要细腻的描写或生动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时,需要在情节安排和记叙描写上下功夫。 立意: 1.双向奔赴更有意义。 2.双向奔赴容易成功。 3.双向奔赴的感情更牢固。 2.在除夕年夜饭餐桌上,在扶贫攻坚工作者的脚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里……在这里,能读懂中国。 材料中“在这里,能读懂中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除夕的年夜饭餐桌上,摆满各地不同风味的家乡菜肴,远方的游子必定回家,年迈的父母必定翘首,全家在春晚的歌乐声中谈天说地,分享一年来的得失,展望未来的美好,感慨时光匆匆,孩子渐长,老人愈寿……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回归与陪伴,是中国人以自己的仪式在进行告别与迎接。 扶贫工作者不辞辛劳,踏遍泥泞弯道,冲进沉寂大山,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因此,扶贫攻坚是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独属于中国的光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美景,“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中国浪漫,“万物始复苏,相约立春时”的盛世美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以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科技元素惊艳了世界。国际赛事结合中国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仪式感。每个节气搭配上中国古典诗词,还穿插着云雾中蜿蜒于群山之上的长城,雨水浸润下守卫在故宫前的石狮,数架奔腾在大地上的高铁列车,秋夜里霓虹闪耀的现代城市等盛世中国场景,达出古典优雅的意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让世界感受了“中国式浪漫”。 材料列举了以上三个场景和事例,涵盖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考生可以在以上精神内涵中选取角度来构思。 此外,也能在其他场景、事例中读懂中国,不必拘泥于材料。比如,在传统节日的民俗里,在平凡生活的瞬间,在优秀作品的传播里……总之,要“读懂”中国,就要分析蕴含在这些场景、事例中的中国文化与精神是什么,讲好中国故事,绽放中国灵魂,积极挖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意: 1.在抗疫的过程中,读懂中国的勇敢坚韧。 2.在2008年点燃奥运火炬时,读懂中国的厚重沧桑。 3.在风筝节上,读懂中国文化的浪漫与灿烂。 4.在“美丽乡村”的概念里,读懂中国的奋斗与理想。 3.有歌唱道:“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如果把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③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顺畅,书写清晰。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很强的材料作文题。“我”和“我们”,貌似对立,实则统一,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如果说“我”指个人,那么“我们”就是指集体。因此把它们转化为“个人和集体”这一话题,更容易理解。“ 我”隶属于“我们”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