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文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文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文注释-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 张晶晶 一个“征”字,说明这首诗是和战争有关的。一个“归”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回家的故事。一个“泪”字,传达给我们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流泪的故事,一个伤心的故事,一个悲伤的故事。作为一首乐府民歌,本诗语言质朴浅白,内容易于理解,但是内涵丰富。根据主人公踪迹地点变化,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道逢”、“中庭”、“出门”这些提示地点的词语,教师接着引导可以将地点细化为“路上、村口、院里、屋里、门前”,地点的变化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不同的场景,一幅幅不同的画面,主人公情感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本诗是双线并行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和“八十”一对具有冲击力的数词,其中最扎眼的就是“八十”,写出了战乱之长,从军之久。“八十始得归”能不能换成“八十归乡里”?少了“始得”二字,就少了很多内容和意思,可究竟少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始得”,才能够的意思,用生活中的例子聊一聊,“你怎么才来?”你来得晚了,我等你时间太久,一个“始”字写出了从军之久,离家之久。“我讲了五遍,他才明白”,从他的角度来讲可能他不太聪明,可能他没用心等,从知识的角度来讲这个知识可能有难度,一个“始”字写出了归家之难,而且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主人公中间没有回过家。“什么时候才到春节?”写了期盼春节的到来,一个“始”字写出主人公盼家之久,愈是盼望,愈是回不去,愈是想家,可见思家之切。例子来源生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课后“积累拓展”要求“发挥想象,扩充细节”,这为我们学习诗歌提供了一种方法,借助想象我们可以将诗歌中没有呈现的、隐藏着的、留白的地方表现出来。) (回看首句,语言平淡,毫无修饰,但意蕴不简单。“十五”、“八十”看似两个数字,实则是两个人,一个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甚至是奋勇杀敌的少年,一个是白发苍苍、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走路颤颤巍巍的老翁。禁不住要问,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样。时间的自然流逝吗?也许吧,但这时间也应是付给了常年的战乱,因战乱而死,也许饿殍千里,饿死的,也许乱箭射死,也许……。离这个时代比较近的三国曹操曾写《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应该是战乱啊!有战争就要去打仗,就需要百姓承担兵役。《汉书》典籍记载:“服役年龄范围一般从23岁起至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样凸显出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回看一个“始”字,不满之意已然溢于言表,不是吗?)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年少离家,暮年迟归,让我们想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是对家人的思念之切,老翁在村口遇见同乡人忍不住上前去询问家人情况,你能想象老人询问时的心情吗?急着想知道,又担忧、紧张、害怕,怕传来噩耗,好复杂的心情,唐人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说的不就是这种心境吗!老人问“家”,得到的回答是“冢”,老人心心念念盼家回家,此时此刻,家人不在,只剩累累坟冢,希望落空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实是残酷的。老人又将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向家的方向走去,抑或踉跄着回到家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松柏”和“冢”一起出现,我们知道自孔子《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起,松柏经冬不凋,临风不倒,常常被赋予傲然和坚贞的君子本性。但是到了汉代,松柏也总有和坟冢一起出现的情况,则寓意着荒凉和死亡。)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把目光停留在“狗窦”、“梁上”、“中庭”、“井上”这四个地方,为什么是这四个地方?为什么要选这些来写呢?我们是需要细细琢磨的。这里面藏着今昔对比啊,昔日这个家热热闹闹,有犬帮忙看家护院,鸡犬相闻,如今呢?任凭野兔来去,读者陷入无尽的思考中。“梁上”,古时百姓中流传“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甚至建房梁时,还会举行重要的仪式祝祷,可想昔日这个家是有人烟的,如今呢?任凭野鸡飞窜,让读者不禁慨叹。昔日庭院中也许有伙伴们嬉戏玩耍的身影,快乐无比,如今呢?荒草萋萋,旅谷丛生。昔日有母亲在井边汲水洗菜做饭,袅袅炊烟升起,浓浓的烟火气啊!如今呢?旅葵遍地疯长。此外,作者选取“井”这一意象来写,也有深意。古制八家汲一井,古人围水而居,有井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家,后来井就引申为家宅,家乡。现在还有词语“背井离乡”,“背井”就是离开家乡。井就是家。昔日的家温暖、温馨、着一派熙熙然。如今呢?断壁残垣,荒凉破败。“兔、狗窦、雉、梁上、中庭、旅谷、井上、旅葵”这一系列的景物,作者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荒凉的图景,此为白描,也正契合了本诗质朴浅白的语言特点,适合传唱于民间,就在这了——乐府诗大量采集民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