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2.doc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1 教学设计方案 名称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高二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二、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人表现“悲悽”的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移情的手法 (2)意象的选用 (3)意境的营造 2.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作者的“悲悽”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任教班级为A层次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及教材要求,本课将侧重让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从意境、意象、构思、情感的角度来鉴赏此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切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靖节先生对饮畅叙。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很多,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时代思想和家庭环境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三、学习本诗四步走 1、初读感知 2、理清诗文的意思 3、对诗文进行赏析 4、整体把握主旨,感情和艺术构思 四、鉴赏此诗 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 悲悽 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之人去,有志不获骋。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日、月、万里辉、空中景 “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晚风、冷席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 冷;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运用了移情的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的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这两句的译文: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孤独,现实中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闷,知音难觅。 结果: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区别。 明确:意象:阮诗: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 艺术构思: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陶诗: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境: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 8、小结: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度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9、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选择本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70字。 (3)、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文档评论(0)

东郭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