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在创作中,白居易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此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骄,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也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 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开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婉曲的抒情。作者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唐玄宗在蜀中寂寞悲伤、睹物思人的情景,苍凉凄清的感伤情调贯穿全诗始终。 玄宗因“六军不发”而被迫处死杨妃,思念从此萦绕一生。从“天旋地转回龙 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的二十四句诗,极力渲染了一种无尽的感伤氛围: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最终玄宗请道士上天入地找到了爱妃,杨贵妃“玉容寂寞”、“梨花带雨”,极言生死离别之恨难消,托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渲染、深化了“长恨”的感伤主题。 玄宗对玉环倾注了真正的爱情。他的重色倾国,他的“君王不早朝”,都是男子热恋中的表现。只因为他的身份和职责,使他无法承受和拥有那份爱,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或许玄宗因为宠妃而废政误国的做法是有悖伦理纲常的,但是我们不能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作者白居易对这份真挚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是不无赞赏和同情的,他追求政治的淡化与情感的深化,以“情”为中心,对两人的悲剧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伤感。在这份“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的动人爱情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积演着历代读者追求真情的美好理想,同时更牵动了古今无数读者的无限感伤情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颇具戏剧性的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泼墨如雨, 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由此,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首感伤李、杨爱情悲剧的诗篇。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将全诗的感伤情怀推向最高潮。 《长恨歌》演绎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本身并没有错,这种天上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却因生在帝王之家而注定毁灭、天人永隔,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暗自神伤呢?

文档评论(0)

dqy11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海滋实业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DL1JF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