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吴声曲辞的叙事色彩
摘要:南朝文学作品中存有470余首乐府民歌,其中吴歌曲辞占有绝对比例。它们作为吴地文学的代表,展现出鲜明的叙事色彩。从吴声曲辞叙事性的成因入手,探究其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的叙事性表现,并分析南朝吴声曲辞叙事性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南朝乐府诗;吴地文学;吴声曲辞;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i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5-0037-04
在南北朝文学史中,乐府歌辞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已然发展到成熟阶段,它具有民间文学的蓬勃生气,出语天然而不加雕饰,内容质朴又贴近生活,情感真挚能打动人心,诗风明快朗朗上口。所以,乐府诗的创作模式很快就在全社会流传开来,从市井走向宫廷,从民间蔓延至上层,将新鲜的血液输入文人的创作中去。
南北朝乐府诗以南朝为重,而南朝乐府诗又集中发轫于长江流域,是历代江南文学的典型代表。从数量上看,南朝乐府诗近500首,全部存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其中绝大多数被归入“清商曲辞”一目,只有《西洲曲》《苏小小歌》《东飞伯劳歌》等不足10首诗列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类目下。“清商曲辞”又分为“吴声曲辞”和“西曲歌”两类,其中有“吴歌”326首,“西曲”142首。从地理位置上看,以六朝都城建邺(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自古为“吴地”,故此处的乐府民歌被称作“吴歌曲辞”。《晋书·乐志》有言:“吴歌杂曲,并出江南。”[1]675《乐府诗集》曰:“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邺。吴声歌曲,起于此也。”[2]570而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歌是为“西曲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载:“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2]607由此可见:吴声曲辞在体例和内容上都是南朝乐府诗的缩影,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学中的投射,故而本文将探究吴声曲辞的叙事性成分,分析其文化价值下的文学特征。
一、吴声曲辞的叙事性成因
吳声曲辞的叙事性题材和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们或从文学的源流继承角度为吴声曲辞叙事打下基础,或从客观的外部社会环境为吴声曲辞叙事提供素材,两者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丰富的吴声曲辞叙事性。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以吴声曲辞为代表的南朝乐府诗,保留了古风诗歌的特征,沿袭了古体诗的叙事传统。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其题材内容均来源于真实社会生活,行文以质朴自然为主,语言平实,不讲究严格的韵律规则,常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突出叙事元素,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南朝乐府诗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从文体类型到艺术特点,均保持了高度的相似性,从而构成了吴声曲辞叙事性的主要成因。
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角度而言,吴声曲辞发轫于六朝时期,学术思想较为开放,描写百态生活和真实情感就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常态,所以叙事的元素也随之增多,叙事性亦增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传统道德规范失去约束力,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较为宽松,追求人生的快乐、情感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势。如《晋纪·总论》载:“其妇女……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1]125这样的社会风气投射在文学中,导致文学创作并无太多避讳,涌现出大批描写男女爱情生活及情感的作品。
从地理经济和历史人文的角度而言,江南则是乐府诗歌成长、繁荣的沃土,它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为吴声曲辞提供了发展空间,可以入诗的事物层出不穷,同样促进了文学叙事性的发展。首先,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川明媚,水土丰茂,物产丰富,气候温宜,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东晋以后,吴地的商业、手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让吴地更加富庶。优渥的经济环境,使江南人民生活得较为惬意,培养出他们温婉多情又细腻浪漫的性格特点。其次,吴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创作民歌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的吴越时期,《汉书·艺文志》便记载汉乐府中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在这种天然美好的环境中,曲辞易于发达。悠闲又善感的男女们,常常为生活中的琐事而触动,生发出缠绵的喟叹。《南史·循吏列传》载:“(宋世太平之际)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永明继运……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3]
从创作群体的文学素养而言,吴声曲辞大多出自底层人民之口,主要反映中下层百姓的生活和感情,所以叙事的成分居多,形成了吴声曲辞的叙事性。南朝乐府诗的作者来源既有文化水平较高的文人群体,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且民间创作的乐府诗占绝大多数。由于受学识学养所限,底层人民对抽象化、艺术化的规范行文模式并不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