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演变
龙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图腾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龙是中国先民虚构的形象,仅仅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直到1996年“新中国龙”化石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出土。这条“‘新中国龙’化石全长约770厘米……化石非常完整,其中头部长76厘米,颈长54厘米,身长270厘米,尾长370厘米,身宽约68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光嘴长就有43厘米,头部最宽处大概32厘米,并在此处对称地长有一对略带弧度的柱状长角。左角完全露出,长约27厘米,右角被头部一些骨骼叠压,露出部分略显稍短……这对龙角在龙首上翘出,格外醒目”。(柳路:《贵州关岭“新中国龙”揭示龙“原形”》,《光明日报》2007年6月14日)“新中国龙”化石有着修长的身型、有力的四爪和峥嵘的龙角,这一形象与神话传说中的神龙极为相似,为中国古代的神龙传说提供了原型佐证,从而为中国神龙形象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果说“新中国龙”化石的发现为中国神龙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的话,那么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心广场发现的龙则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中国神龙崇拜最早的形象源头。这条距今约8000年的龙形象是先民用红褐色砾岩摆成的,“龙长19.7米,宽1.8~2米,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爪、龙尾等摆放分明,石块排列有序。龙的前身宽大,石块较多、较厚,身体前部下方用石块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雾的衬托物。由头、身体向尾部逐渐变薄、变少,尾部更加松散细小。头朝西南,尾向东北,昂首、张嘴、曲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腾云驾雾之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毕玉才、刘勇:《8000岁“中华龙”:何时掀起“盖头”来》,《光明日报》2016年1月19日)这条由古代先民有意识摆成的巨龙所处的位置是遗址中心广场,所用材料是红褐色的砾岩。对古代先民而言,广场是部落举行大型集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红色则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之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查海遗址中心广场发现的这条龙应该是该部落的祭祀对象,是原始龙图腾崇拜的物化表现。
关于原始先民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发现当是1987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发掘的三组蚌壳堆砌的龙图案,濮阳西水坡遗址是距今约66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
第一组蚌图发现于西水坡m45中,“在墓室中部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西水坡m45中不仅有蚌壳龙图案,还有蚌壳虎图案,且龙在东方,虎在西方,与中国古代星象文化中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的说法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出现的蚌壳龙图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星象有关。
第二组蚌图位于m45南面20米处,t176第4层下打破第5层的一个浅地穴中。图案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北。第三组蚌图为人骑龙,发现于第二组动物图案的南面t215第5层下(打破第6层)的一条灰沟中,两者相距约25米。这组蚌图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有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的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似在回首观望。(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2期)濮阳地区被称为“颛顼之墟”,在上古时代是五帝之一颛顼及其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该地区出土的蚌壳龙虎图案和人骑龙图案当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和“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有关,是中国早期龙图腾崇拜的典型代表。典籍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史记》和《大戴礼记》都指出颛顼在天文历法上颇有造诣,西水坡m45的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