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写共生 相得益彰
读写共生相得益彰
摘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对话式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调动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强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对话式课堂;以读促写;以写悟读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尝试创设“以读促写、以写悟读”的对话式课堂情境,旨在实现读写之间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读写兴趣。
对话即是在认知和再认知学习目标中,将教师和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以读促写、以写悟读”,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使其产生阅读兴趣;其次是在阅读之余,让学生尝试动笔,使其体会文字之精妙;再次是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主旨、艺术特色形成更深的认识,使其形成深层阅读的能力。
一、以读促写,调动文字运用力
(一)巧联共性文本,发掘阅读助力
日常教学中,笔者在讲解精读文本之余还着意援引相似的课外文本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片段是文本阅读的重点,为让学生体验到文本关于音乐描写的精妙,笔者增加了《笑傲江湖》中“琴箫合奏”片段阅读。从“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夹着清幽的洞箫”,到“琴中突然发出锵锵之音”“箫声仍是温雅婉转”,到“两音忽高忽低,蓦地里琴韵箫声陡变”,这正如《琵琶行》中对音乐转变的正面描写。而“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恰似白居易笔下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金庸先生笔下的令狐冲在听乐过程中“血脉贲张”,曲终后“一阵酸楚”,仪琳则“泪水正涔涔而下”,不正是琵琶女奏乐后,人们被其精湛技艺所折服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吗?
通过拓展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再次认识正侧面描写、摹声等写作手法,而且感悟到文字之所以动人在于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让白居易听懂了琵琶声中的酸楚;刘正风与曲洋的合奏之所以如此契合与动人,除技艺相当之外,更在于二人不计世俗眼光的潇洒态度以及彼此的信任与相知。课内外文本的结合阅读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有学生在课后写了一篇读后感,片段截取如下:
当我合上双眼,似乎看见两人盘坐在瀑布前,周身被淡淡的水气萦绕,箫声、琴音和水流击打乱世的轰鸣,交融汇聚。箫声低沉,但又婉转,琴音高亢,但又稳重。那箫,似乎能舞幽壑之潜蛟,那琴,轻拢慢捻抹复挑,亦带着丝丝幽怨……人生如江湖,是想笑傲于江湖还是隐于世间,取决于个人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江湖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无法左右。
从字里行间可看出学生巧妙地将《琵琶行》里的文字用于描写阅读《笑傲江湖》音乐片段后的感受。
发掘课外文本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内文本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欲望。
(二)借助特殊文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些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常因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而有“独角戏”之感,课后不免发出感叹:“这么美的文字为什么没有打动学生呢?”笔者一直在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阅读课能充满思维碰撞,成为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诗歌转化为散文的语言,将古诗意境具象化,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让阅读成为读者的个人体验。笔者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首现代诗:
江南,又是一个落雨的清明,
这天的雨,淋湿了前世今生。
牧笛传来,杨柳越发的绿了,
绿的,是那春草萋萋的孤坟。
放牛的娃儿,指向远处雨中的酒帜,
酒帜低垂在植满杏花的小村。
要是有人将花瓣细细翻看,
不知道能看出多少的泪痕。
执杯在手,我问天上的人
你可曾闻到了这酒的清芬?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根据杜牧的《清明》一诗改写的。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达成共识:这首现代诗诗味浓厚;具象的描绘令诗歌很有画面感;诗歌的主旨句有很强的情感表达力。笔者将此改写形式定义为“翻写”,即用现代语言进行新的创造、拓展。通过展示相关范例使学生意识到古诗自有其韵味,而大胆地运用现代语言进行翻写,能突破古诗的原有框架进而打动人心。学生交上来的翻写作品中不乏佳作,如翻写孟郊的《游子吟》:
不忍回望未合的窗
任青草蔓延着离家的路
寒夜、疏雨、孤灯
穿行的手,不知疲倦
每一针,仔仔细细
每一线,饱蘸深情
将颗颗扣子,紧合
串丝丝挂念,暗缝
“孩啊,要记得回家的路”
穿过四季
穿不过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