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闽派美育视阈下的闽南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摘要】歌仔戏为代表的闽南戏曲,善于从普通民众具体而微的审美体验入手表达抽象宏大的道德伦理,进而唤起观众的崇高信念与情感共鸣,印刻浪漫理想与现实精神的和谐统一,显影地方性形式与普遍性美学的交融互动,不仅引起两岸学界的关注目光,亦成为“闽派美育”的重要资源。在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其所蕴涵的审美浓度与思想深度,有助于重新思考现代性中的闽南问题,促进新时代民间艺术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国家文化治理提供福建样本。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民美学;文化治理;中华美育精神
一、问题缘起:乡土戏曲的世界图景
“当我们在谈论歌仔戏,我们在谈论歌仔戏的什么?”[1]1这是笔者在“两岸生活美学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做分组报告时提出的问题。颇为有趣地是,当我们今天在讨论一些兼具“不古”与“不今”两副面孔之地方传统戏曲的时候,往往不自知地囿于本质主义支配性的思维惯习与新启蒙现代论的思想前提,将之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内涵固定、外延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自觉与不自觉地将之作为土生土长的“静止之物”而对象化。是故,蔚为大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曲艺仿佛成为一种能够超越时代、跨越空间却一成不变、一以贯之的固化存在,而忽略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乃至不同媒介之繁复曲折的演化脉络与流变过程。易而言之,在這一缺乏多元视野、多维透视的论述方式下,即使是那些在多重现代性交汇点中孕育生成、发展成形、繁荣风光并且跨界传播的晚发剧种,也被心安理得、毫无障碍地编织进传承传统的叙述结构当中,从而于不经意间将潜伏其后之诸多幽微而又重大的关键问题悬置起来并悄然隐去。不言而喻,上述“就戏论戏”、脱离媒介的抽象阐释方式与“以一摄万”、隔绝时空之“透明的历史意识”,若是面对泉腔梨园戏这种一板一眼、注重师承的“南戏活化石”,或许还能勉力为之、强作解释,但是其一旦与不拘一格、与时俱化、历史并不久远的歌仔戏相互照面,则不免陷入失效与失语的尴尬境地。进而言之,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往漩涡中应运而生、乘势而起的歌仔戏,与生俱来带有浓郁的杂交气质与“拼贴”性质,似乎在冥冥之中暗合当下风头正盛、攻城拔寨的所谓后现代精神,召唤学人摒弃那种忽视阶段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论说迷思,转而在关系主义、建构主义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中放飞学术想象力重新提出并展开问题,进而更大限度地探访其前世先声与源头流脉,更深层次地探勘其思想含量与美学价值,更加精微地探测其现实面向与未来走向。
职是之故,我们显然难以绕开并且不得不一再返回一部影响深广而具有路标意义的经典文献,即由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当代戏曲大家曾永义所著的《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依据曾先生在诸多场合的反复陈述,这一洋洋洒洒数万言的长篇雄文,乃是其提交“第四届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6月)的学术论文,之后应台湾地区联经出版公司之邀约配上相关图片而以专书形式于1988年出版。同样依据夫子自述,其于1983年到1986年间以学者身份接受台湾地区“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偕同同道与学生从事“民俗技艺园”规划与“民间剧场”的制作。由于这一引人注目的经历与背景,使之能够融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之优长,在长时段、大跨度的宏阔视阈下全方位审视台湾地区歌乐戏曲与闽南原乡民俗曲艺的历史关系与现实状况,进而以之为入口纵论“台湾歌仔戏的形成、发展、转型、现状,次及今日应有的因应之道”[2]1。以现今的“后见之明”看来,这篇据说只花费十六天写就但却体大思精、论证周延的史论宏文,并不是在抽象演绎层面对台湾地区歌仔戏进行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泛泛而论,而是审慎地依据“田野、文献、文物”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创新性地遵循“由现实进入历史,由历史显现逻辑”[3]80-85的叙述理路,将绵延百年、兼收并蓄的台湾地区歌仔戏,具体细分为“歌仔阵、丑扮落地扫、老歌仔戏、野台歌仔戏、内台歌仔戏、大型歌仔戏、广播歌仔戏、电影歌仔戏、电视歌仔戏”[4]1九种类型,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纵横交织的分析框架中依序描述、逐一讨论。具体而言,曾永义在更新台湾地区歌仔戏之历史坐标的同时突显了未来之维,而这种关于剧种未来的前瞻视野与葱郁想象,赋予这一年轻地方剧种的历史轮廓、现实位置与美学价值。
二、活的传统:新旧转型的歌衫舞影
正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曾永义先生学术声望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感召之下,其平日交游的朋辈同好及其门下众多弟子纷纷结合各自实务经验从不同方面交叉发力,以累累硕果推动歌仔戏在全新高度上的传承创新。例如,曾任教于原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的杨馥菱女士就受其师曾永义委托,依据《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一文为写作底本,进一步钩沉历史、擘肌分理而成专书《台湾歌仔戏》。其作为“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