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瘀”探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机理
摘要:股骨头坏死作为骨科领域的疑难病,很难完全治愈,其中以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居多。本文通过分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机制及治疗进展,结合中医“瘀”的特性及致病特点,认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机制与“瘀”有关,指出其重要危险因素是“瘀”,并从活血化瘀中药对其治疗进展,基于“瘀”论证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机理。
关键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瘀;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72.9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8-0110-0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8.02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femoralheadnecrosisisadifficultdiseaseinorthopaedicfield,anditisdifficulttocure,amongwhichnontraumaticfemoralhead(nonfh)takesalargepart.byanalyzingthemechanismandtreatmentprogressofnonfh,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andpathogeniccharacteristicsoftcm“stasis”,thisarticlebelievedthatthemechanismofnonfhisrelatedto“stasis”,pointedoutthattheimportantriskfactorofnonfhis“stasis”,anddiscussedthemechanismofnonfhfromtreatmentprogressfromtcmfor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andremovingbloodstasisandbasedon“stasis”argument.
keywords:nontraumaticosteonecrosisoffemoralhead;stasis;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andremovingbloodstasis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osteonecrosisoffemoralhead,nonfh)是一种衰弱性疾病,作为骨科领域的一大疑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常面临更换人工关节的风险,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液供应不足,骨细胞和骨髓细胞死亡,股骨头坏死。目前,其坏死机制有血运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骨细胞凋亡、免疫因素、基因多态性、骨内压增高等不同学说,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1]。随着中医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在nonfh体质类型中,血瘀质属于高发类型之一[2]。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研究资料,就“瘀”理论与nonfh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1对“瘀”的认识
“瘀”有瘀血和血瘀2种状态,既属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病理状态,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已成为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病理因素[3]。
1.1“瘀”的实质
因其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故中医将“瘀”归为继发性病因,《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记载。中医学认为,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可引起血行瘀滞,即血流状态缓慢会引起凝血的形成。《素问·痹论篇》“病久入深,营血之行涩”,说明长时间的病理状态会导致血流缓慢而形成瘀血,并进一步诱发疾病。《内经》有“凝血”“脉泣”等名称记载。《医林改错》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阐明了瘀的形成机制,侧面反映出防“瘀”和治“瘀”的策略;《血证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骨膊胸膈顽硬刺痛”,“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说明瘀致病部位广泛,随血流走串全身,为人体疾病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现代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及血液黏滞性增高是血瘀的重要病理学基础[4]。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结缔组织代谢、内分泌功能等异常都与“瘀”具有相关性[5]。
1.2“瘀”致病特点
《灵枢·口问》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猝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在外邪内伤、饮食起居及七情六欲因素影响下,“瘀”停滞于体内,其致病病情复杂、症状多变并夹杂其他病变。
1.2.1“瘀”兼气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