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件4:第15课 沙之书.pptVIP

(外国小说欣赏)课件4:第15课 沙之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5课 沙之书 博尔赫斯 1 . 背景助读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使他的视野非常开阔,而且,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很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他的写作源泉。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的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让我们从《沙之书》这一波澜起伏的小故事里感受博尔赫斯的思想吧。 知识梳理 问题导思 目标一 把握小说内容,深入理解文意 1.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本奇书的? 提示:(1)“沙之书”的外观普通,但重量惊人,暗露其不凡:“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 (2)里面的排版印刷也很普通,但页码不一般:“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 (3)找不到以前看到的图案,初显其奇妙:“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4)找不到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显示出该书的奇妙。 (5)通过来访者之口侧面写书“无始无终”的特点。 (6)从几何方面来写,使得该书煞有介事:“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7)从“无限”这一角度为该书的奇妙寻找理论依据:“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8)从“我”对它的感受侧面写它的奇妙:“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 2.对于这一本奇书,“我”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惶恐感的心理? 提示:一开始,书的奇特性确实吸引了“我”,以至于可以用退休金和家传之物来交换,这就象征了人类对新事物、未知世界的新奇感,而当“我”对这本书无法真正把握时,就产生了一种惶恐感心理,其实这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能把握的内心的畏惧,不可知的世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这就是“我”产生惶恐感的原因。 3.文章先说沙之书是一件“宝贝”,后又评价它是“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该如何理解? 提示:不矛盾。这两种态度,其实是源于“我”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一开始书的奥妙吸引着“我”,给“我”以惊奇之感,所以觉得它是“宝贝”。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书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可知的惶恐感,所以才觉得它是“下流东西”。 目标二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题旨 1.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提示: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理解的部分也越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了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面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2.我们读这篇小说,明显感觉《沙之书》是虚构的。有人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但你有没有感觉到真实?请具体说明。 提示:(1)对推销员的描写很具体。(2)和推销员的交易对话很真实。(3)对书本身的描述就很细致。(4)对地点、书的种类的交代,都让我们感觉到很真实。(5)用“我”的口吻来写也达到了真实的状态。(6)反映的现实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 多维探究 这篇小说与绝大多数读者熟悉的小说迥然不同,小说中“人”的形象弱化,小说更多体现的是人的总体的、抽象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本质上虚无的处境。小说将“沙之书”描述成“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其实在现实当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一本书,但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沙之书”那样无始无终的感受或者对这样感受的思考呢? 提示: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时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的无所适从的真实。(1)比如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虽然人们渴求知识而苦读,但是,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个人能力而言,再苦 再勤,也是无法穷尽的。(2)人生其实最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坐标和位置,但这又是何其难也。面对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中,人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3)人在

文档评论(0)

莞尔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