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四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促动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
业农村减排固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编制背景
(一)省情概况
全省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属于山地高原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平均海拔2000米。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4%。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mm
以上。截至2019年,全省总人口4858.3万人。
耕地面积607.21万公顷,实际常用耕地面积仅458.85万公顷,人均耕地约
0.1公顷(1.5亩).
(二)基础与潜力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2020年,全省秸秆产生量1944.48万吨,可收集量1699.44万吨,占产生
量的87.40%。
其中:玉米秸秆901.83万吨,占可收集量的53.07%;水稻秸秆294.30万吨,占可收集量的17.32%;甘蔗秸秆126.72万吨,占可收集量的7.46%;油菜秸秆90.62万吨,占可收集量的5.33%;小麦秸秆78.69万吨,占可收集量的4.63%;木薯秸秆37.83万吨,马铃薯秸秆35.50万吨,大豆秸秆33.44万
吨,甘薯秸秆10.12万吨,花生秸秆9.92万吨,共占可收集量的7.46%;烟秆
等其他作物秸秆80.46万吨,占可收集量的4.73%。曲靖市秸秆可收集量最多,
为254.3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4.96%。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动试点项目建设
2019年和2020年,在17个县(市)实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动试点项目建设,安排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7714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46万元,展开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示范,建设秸秆加工
配套设施设备,并推动宣传培训等工作。
(2)秸秆“五化”利用情况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5年的69.19%上升到2020年的89.97%,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利用量最多的是秸秆肥料化,发展
最快的是秸秆饲料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已初步形成。
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1528.95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737.82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48.26%;饲料化利用657.72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43.02%;燃料化利用70.71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4.62%;基料化利用17.18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1.12%;原料化利用45.53万吨,占秸秆
综合利用量的2.98%。
(3)各州、市农作物秸秆产生利用情况
(三)存有的问题
1.技术研发不充分
秸秆快速还田相关配套技术和机具不够,如缺乏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快
速腐熟剂、山区(山地)小型秸秆还田粉碎机械等;秸秆固化、碳化生产设备配
套低、能耗高,缺乏高效的固化、炭化设备和技术;秸秆采集成本高,饲料化利用仍有提升空间;秸秆清洁制浆技术,先进秸秆收集处理机械设备特别是适合山区小农田的秸秆收集打捆机械缺乏;秸秆乙醇产业化技术、秸秆育苗基料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还不够。同时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平台尚未建立,专业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研发的科研机构、企业少,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自主创新不够,未
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这些都进一步制约着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突破。
2.收储运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省近年来持续探索创新秸秆收储运机制,涌现出了一批有效模式,但整体来说,秸秆收集难,运输难、储存难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省仍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收储运体系不完善。秸秆分布散、收集半径大,给运输带来困难,增加收集成本;收储点少,未形成区域性收储点网络,企业或专合经济组织在建设收储点时,土地租金高或土地指标缺等因素造成收储点建设难;储存困难,秸秆体积大,易燃、易湿、易腐,储存成本高,难以长久储存;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未形成有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造成秸秆收集过程
中企业收集成本高,而农户出售积极性却低的局面。
3.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为受地域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理解水平限制,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技术设备相对先进,利用方式
多元,而偏远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利用方式较单
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秸秆农用为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制度创设为保障,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持续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强化秸秆利用重点县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着力促动我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