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5世纪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印迹——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中心的具象考察(二).pdf

5世纪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印迹——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中心的具象考察(二).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 5世纪丝绸之路上⽂化交流的印迹—— 以世界⽂化遗产云冈⽯窟为中⼼的具象考 察(⼆) 云冈⽯窟中有⼏个⼤型⽯窟的窟⼝有巨型柱廊,形态⾮常特别,极具异域特⾊,⼗分罕见。最为典型的云冈⼆期的第 9、10窟为⼀组双窟,两窟前室凿有⼩拱门相通。廊柱呈⼋⾓形、⾼⼤⽆伦,下⽅承驮的狮⼦、⼤象依稀可辨。柱廊外 ⾯部分,均已风化看不出具体痕迹,有许多研究者认为这种柱廊式的建筑风格来⾃于古罗马。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 三位先⽣则认为,云冈⽯窟的这种柱廊布置形式与希腊神庙前的茵安提斯柱廊相类似。第9、10窟是中国传统的殿堂式 建筑,但其窟外前庭由雄狮、⼤象驮起的廊柱和建筑造型,则混合皆备了古印度与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 3、忍冬纹与连珠纹:⽆处不在的西式装饰纹样 云冈⽯窟雕塑上的装饰纹样可谓洋洋⼤观、绚丽多姿,主要分布于洞窟顶部、四壁、佛龛四周及塑像的头、背光和服饰 上,分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何纹样三⼤类。这些纹样汇聚了印度早期宗教艺术、犍陀罗艺术和我国新疆地区产⽣于 公元5世纪以前诸多宗教艺术因素和形式,并吸收了本⼟传统艺术装饰形式中符合佛教审美取向的内容,呈现出风格迥 异却和谐统⼀的艺术效果。 云冈⽯窟中的装饰纹样,⼀部分承继魏晋以前的传统纹样,⼀部分随这⼀时期佛教东传、商旅交通由异域传⼊。“云冈 ⽯窟中的装饰花纹种类奇多,⽽⼗之⼋九,为外国传⼊的母题及表现。”其中,尤以植物纹样的传⼊意义重⼤,使⼀向 以夔龙纹、饕餮纹等动物纹饰占主流地位的中国纹饰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影响深远,“唐宋及后代⼀切装饰花纹,均 ⽆疑义的、⽆例外的由此进展演化⽽成。” 忍冬纹,从⽂化交流源流上说,源⾃希腊、波斯风格的莨苕纹。因其遭遇冷冬不凋,⽐喻⼈的灵魂不灭,在北朝时被⼤ 量应⽤在⽯窟寺、墓葬棺椁等艺术装饰上,奇特绚丽,⼴为流⾏。在云冈⽯窟的早期洞窟忍冬纹仅出现在佛像法⾐的边 饰、菩萨头光外周及菩萨冠上;中后期洞窟在藻井、平棋、龛楣以及各种边饰中,忍冬纹都是重要装饰纹样,尤其在龛 楣和各种边饰图案中,更是以忍冬纹为主。 在装饰结构上,主要有单枝并列、波状、环状、环状套圭、龟背状忍冬纹等结构形式,其主结构线都在S形中变化。在 运⽤中,除部分纯粹忍冬装饰以外,⼤部分装饰往往是忍冬与其他题材组合、穿插,最常⽤是忍冬与莲花组合运⽤,并 穿插点缀以各种动物、飞天、化⽣童⼦等内容,显得丰富多样,装饰繁缛,杂⽽不乱。来⾃于异域的忍冬纹,被中国⽂ 化赋予了⽣⽣不息之吉祥涵义,在北魏平城时代得以⼴泛运⽤,雕刻于建筑上,刺绣于织物上,绘画于壁画、棺墓上, 滚印于淘器器壁上等等,可谓洋洋⼤观,兴盛⼀时。这对中国古代装饰图案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作⽤,其意义不仅仅在 于多了⼀个装饰题材,⽽且激发了合乎中国审美理想新装饰样式形成。此后,从商周开始的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装饰题材 逐步过渡到以植物纹样为中⼼的历史时代。成熟于唐代的卷草纹,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独具中国民族特⾊装饰纹 样。 联珠纹是由⼤⼩相同的圆圈或者圆珠连续排列成的⼀种装饰图案,⼀般被⽤于辅助纹样,为不同图案的分界。通常认为 联珠纹样是盛⾏于萨珊波斯 (224-651)的⼀种边饰纹样,因表⽰太阳的光辉放射,被⼴泛⽤于编织物、宫廷建筑的浮 雕、萨珊银币以及各种器物上,对中亚影响⾄深,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亚艺术特⾊的图案之⼀。 5世纪,联珠纹由传⼊到流⾏,从这个时期平城的墓葬、佛教造像、器物、织物上可以得到体现。在云冈⽯窟中,早期 联珠纹往往被⽤作佛像袒右肩僧祇⾐边饰和菩萨花冠上,中后期更多⽤于门柱、盝形龛龛楣,横纵组合排列,装饰意味 浓烈。 4、琵琶与齐⿎:赏⼼悦⽬的西⽅乐舞形象 “礼乐事⼤,乃为化之本”,然东晋⼗六国时期的百余年间⾥,整个北⽅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政权更迭频繁,当局⽆暇顾 及,致使汉、魏传统乐舞⽇趋衰落。北魏在统⼀北⽅的征程中,崇尚乐舞的鲜卑统治者,⼗分注意搜集各地各族的乐舞 及其乐伎。同时,北魏⾃由开放的中西交流环境及佛教的东渐,亦为西域胡戎乐在中原的传播创设了条件。 天兴元年 (398),北魏迁都平城。就在这⼀年,平中⼭,道武帝徒⼭东六州民吏及徒何、⾼丽杂夷三⼗六万,百⼯伎 巧⼗余万⼈充实京都,后作为隋唐“总乐”之⼀的 《⾼丽伎》流⼊平城。进⽽在经营中原、交通西域中,龟兹乐、疏勒 乐、安国乐、悦般乐相继⽽⼊,呈现出中原传统乐舞、鲜卑本族乐舞、西域乐舞、西凉乐舞及⾼丽乐舞荟萃平城的繁荣 景象。 忍一句,息一怒,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