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养济院建置考述
如何对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补偿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关注的问题。时至明代,以朱元璋为首的领导集团,在谋求治国安民策略中,总结了前人抚恤孤老残疾人的经验教训,不仅责令各州县设立专门机构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之人,而且对养济对象、办法以及经费来源,均作有具体规定,并将其载入《大明律》中。后继者,也屡下养老恤孤之诏,责令地方官府修举养济之实政,并且针对抚恤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对策,寻求解决办法。具体地考察明代养济院各项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评估其利弊,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关于抚恤贫老残疾人的主张与实践,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国家兴办的福利事业及社会风尚。
一、 养济院的规模
在中国作为官办的收养孤老残疾人的慈善机构,南北朝时有六疾馆与孤独园,唐代有悲田养病坊,宋代京城有福田院、地方有居养安济院,元代有孤老院。朱元璋在建国前后,即对鳏寡孤独表示同情和关切,并把抚恤孤贫老幼作为争取民心的手段,于洪武元年8月,明确宣布:“诏天下郡县立“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有明一代,历时270余年。养济院之设,一般地说,一县(州)一所,设在县城(州城)。也有一县二所的,如福建同安县二所,一在同禾里四都,一在庆丰门外。南京无锡县二所,一在县西,一在永兴坊。广东番禺县亦有二所,一在府城内,一在府城东。顺德县二所,一在县城东,一在县城内。
关于州县养济院的规模,从现有材料的记述来看,明朝中央政府虽要求各州县设立养济院,但对其建造与规模大小诸项,似乎未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因而各地在占地面积上及房舍上,别甚大。为了便于开展研讨,兹将明中后期各地养济院占地面积及房舍数量表出数量上,差别甚大。为了便于开展研讨,兹将明中后期各地养济院占地面积及房舍数量表出如下:
不过,就养济院发展的总趋势而言,有些州县,其房舍数量在增加,规模也由小到大。
房舍数量之增多,各地多有之。如句容县,养济院,洪武四年始建时,只有房5年。成化5年知县张惠、李澄相继增修房屋24间。“弘治元年府丞冀绮因见鳏寡男妇数多,委知县王僖买地增建房屋二十二间,前后共计五十一间,周围砌墙”。
另建新院。此种情形,虽非普遍,可也有之。如浙江嘉兴县养济院,原在春波坊,为嘉兴、秀水二县共用。万历12年,嘉兴知县顾云程将旧院让归秀水,在盐仓坊小盐仓桥东另建“为门一楹,为大堂一所。时人包柽房在所撰《新建嘉兴养济院纪略》中说新建的养济院,五楹,周环为舍者一百一十楹,内有一百四十三楹。其外甃石为周垣者三百余丈。”
易草房为瓦房,亦不乏其例。大抵明初所建草房为多,中期纷纷改为瓦房。如夏津县养济院,“成化十一年知县姚贤徙于县治此,覆瓦以茅。正德八年知县张翰易茅为瓦。”
明中期各地养济院建筑格式,从有关材料记述来看,大致相同,有堂有室有门有坊,有的还筑有围墙及至明末,据黄六鸿所述:“其式中堂三楹,后室三间,左右各五间,缭以周垣,室后各留隙地数尺,便于厕净。中堂为孤贫公聚之所,后室有妇人者居之。左右男子居之。门外植木坊,榜以养济院。”
二、 养济院的收养条件
明代养济院是官办的慈善机构,它的职能,《明会典》中说得很明白:“国初立养济院,以处无告。”徐学聚在其《国朝典汇》里亦谓:“国初令天下置养济院,以处孤贫残疾无依者。”但在各个时期,各地在做法上并不完全相同。
明太祖是养济院的缔造者。洪武5年5月,他在下令各州县设立孤老院时,曾经对其收养对象有过规定:“民之孤独残病不能自生者许入院。”
建文帝即位后,对于上述规定稍作变更。建文元年二月,诏“鳏寡孤独贫无告者,岁给米三石,亲戚养之。亡亲戚者,里邻收恤。”
从仁、宣时期始,京师行乞人数不断增加,政府从稳定京城社会秩序以及考虑国际影响出发,致力于谋求解京城行乞之人策略,为此,曾对顺天府养济院作了若干特殊规定。宣德元年十一月,宣宗谕顺天府尹王骥,“取残疾无依者入养济院,毋令失所。”
然而,为时未久,明政府就发现京城养济院无论如何也无法尽数收纳在京的乞丐。成化4年5月,宪宗不得不作出新的指示,“命府尹收京城乞食者入养济院。外来者给口粮程送还乡。”
明代养济院收养的条件,不仅注意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的籍贯、年令,有无子女婿侄等亲属,还注意到政治、道德状况。尤其是中、后期,更是如此。吕坤在《为慎收养以恤孤独事》中述称:对于那些“虽极老、极衰、极孤贫而平日不孝不友,伤伦败俗。奸暴邪淫、衙门害人、乡党生事,曾经摆站充军,及自不成人,败废先业,及妇人淫乱泼恶、不孝公婆、凌夫败家,素有不贤名声者,俱不准收。”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一些原则上的规定。具体到某个地区或某个养济院,也往往有自已的若干规定。如福建惠安县养济院,“惟不人疾者得入之,其鳏寡孤独则给之食,居住任其便。”
三、 收养额的确定
明代养济院收养名额是如何规定的,有关方面的记载,虽然不少,但多不具体,致使清初一些地方志的纂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