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蛔厥”医案46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蛔厥医案46例,以供大家参详。
1
陈某,女,56岁。
初诊:1979年10月20日。
主诉及病史:3日前突然脘腹剧痛,恶心呕吐,初按胃痉挛治疗,效果不著,时发时止,渐趋频繁。
诊查:现症右胁肋剧痛阵作,气上冲胸,甚者有钻顶之感,手足厥逆,呕吐苦水痰涎。
切诊腹部软平,心下按之痛剧。脉象沉弦,舌质淡红,舌苔薄。
辨证:此为蛔厥之证。
治法:姑且以安蛔之法治之。
乌梅重用25g,煎汤取汁100ml,顿服。
二诊:服药一个半小时吐出蛔虫1条,诸症悉减。继用杀虫法,以杜绝致病之根。
处方:使君子20g苦楝皮20g石榴皮25g南瓜子100g川椒10g乌梅25g细辛5g干姜10g川军10g1剂,水煎取汁清晨空腹顿服。
服药后,便蛔虫1条,蛔厥之证痊愈。
按语:《伤寒论》厥阴蛔厥,原系寒热错杂证,故用乌梅丸治疗。此证无寒热错杂,只用乌梅一味制伏蛔虫,不用他药为伍。
且蛔厥缓解之后,继而用杀虫之品,以彻底清除致病之因,尤有见地。
钟育衡
2
王某,女,9岁。
初诊:1976年7月29日。
主诉及病史:昨晚饭后起,突然脘腹剧痛阵阵发作,哭闹不停,呕吐涎沫,不能进食,口干欲饮,便秘尿黄。
诊查:脘腹偏右有压痛,有时如细绳蠕动,下唇黏膜有小颗粒十余个;舌红苔薄,脉乍大乍小。
辨证:蛔虫上逆胆道,致为蛔厥。
治法:利胆驱蛔。
处方:乌梅10g川黄连3g干姜3g川椒3g槟榔10g广木香10g川军10g土楝根皮1尺水煎分3次服。
二诊:前方服1剂后,解大便两次,并下蛔虫十余条;脘腹痛止,稍有腹胀,不思纳谷。
仿前方去川军,加焦楂神曲各10g,调理2日出院。
按语:胆道蛔虫证,与《金匮要略》所载蚘厥相类,由蛔不安脏,上逆于胆道而致。
余用《金匮要略》乌梅丸加减,疗效满意。
如症状偏寒者加桂附;偏热者加连柏;偏虚者加参归;偏实者加硝黄。还可选用玄胡索木香枳壳等以疏泄肝胆,调理气机以定痛。
清柯韵伯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具有酸苦辛味三者兼备的特长,所以用于此证,效如桴鼓(注:土楝根皮须洗去红皮方可入煎)。
王玉玲
3
蛔厥(胆道蛔虫症)
陈××,女,42岁。
1981年1月8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2天。
病史2天前突发右上腹绞痛,持续约20分钟,此后2天,每日发作5~6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
疼痛剧烈,痛时牵引背部疼痛难忍,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药物,疼痛不缓解。
请外科会诊,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因用中西药物无效,而求治于针灸。
检查神清体健,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呻吟不断,腹软,右上腹压痛明显,阳陵泉穴位指压则痛减。
舌质红,苔浊腻,脉弦细。
诊断蛔厥(胆道蛔虫症)。
治疗疏肝利胆,驱虫止痛。
取穴:中脘、阳陵泉、厉兑。
操作:先用中脘、阳陵泉2穴,施用龙虎交战针法,当针刺阳陵泉得气,针感循胆经上至右上腹时,疼痛立即缓解,留针15分钟,每5分钟施术1次,起针后痛止如常人。
但第2天疼痛又发,再按上述针法针刺后而痛解。午时剧痛阵作更剧。
考虑此时正当戊日午时,时逢胃经厉兑穴开,故用纳甲法针治。
先刺厉兑穴,继刺中脘、阳陵泉,仍用龙虎交战法、针刺后,痛立止,一夜平卧,安然入睡,观察3天,再未复发,而告痊愈。
按语关于针刺治疗胆道蛔虫症的机理,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阳陵泉、巨阙等穴,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并能促使胆总管收缩,胆汁分泌增加。
这是针治该病的生理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证明,对于同一种疾病,用相同的穴位和手法,但在不同的时间予以针刺时,其效果就不尽相同。
用子午流注按时开穴的原理治疗疾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灵枢》所云:“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就是这个道理。
针中脘可调升降,理中焦,通六腑,使气顺而痛止;针阳陵泉可以疏通经络,清泄胆热,调理气机;厉兑行气调胃而止痛。
诸穴合用,按时针刺而收到良效。
黄建章
4
杨,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川椒、乌梅肉、川连、淡干姜、金铃子、延胡索、桂枝木、生白芍。
叶天士
5
王,口鼻触入异气,胃伤呕吐。
土衰则木克,肝风内横,三虫扰动为痛,从蛔厥论治。[蛔厥呕吐]。
川椒、干姜、桂枝木、川楝子、人参、川连、乌梅、生白芍。
叶天士
6
肝郁气滞,先从小腹作痛,上升及于胃脘痛无间断;脉左弦右细。此木乘土位也。
久恐呕吐反胃。
川连 川楝子 归须 枳实 瓦楞子 吴萸 川郁金 白芍 瓜蒌 橘叶
胃寒,蛔厥作痛。左金参安胃法治之。
川连 干姜 川楝子 山栀 陈皮 吴萸 半夏 白芍 乌梅 瓦楞子
脘痛反复无定,两关脉弦迟勿劲。
此由天气严寒,中州遏滞,所以时止时作,一时难以奏效。交春伊迩,且恐加剧。
以益气疏肝主治。
潞党参 吴萸 半夏 白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