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惊悸”医案100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惊悸”医案100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惊悸医案100例,以供大家参详。 1 贺明三幼失怙恃,十五岁即应世理家,遗产又薄,老幼十余口,衣食窘甚。至三十岁,怔忡惊悸,恒如讼事未了,有人来捕之状,最怕见人,似痴似迷,低头言语喃喃,觋巫百治无效。 请余诊治,心脉散乱,胆脉微细,脾脉沉滞。 此乃操劳过度,惊恐伤胆,脾气郁结,幸脉有神,尚可治疗,非服药数十帖,难见功效。 伊信而不疑,先服十帖而病不减,又服十帖,诸症稍轻。四十帖后,神志清爽,言语有序。 伊欲备礼叩谢,余曰:“吾借汝坚信以成功,倘不我信,即卢扁何能为哉?何谢之有?” 安神镇惊汤 熟地21克归身12克杭白芍10克炙远志4.5克菖蒲7.5克枣仁6克龙齿12克辰砂3克郁金6克白矾3. 6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白芥子10克木香4.5克橘红6克麦冬12克莲子10克粉甘草6克水煎服。 翟竹亭 2 孙炳章患吐血,咳嗽发热,饮食不思,怔忡不寐,健忘惊悸,肌肉渐减,肚脐右侧有块作痛。 或用消瘀理血,滋阴清肺等剂,俱不应,病甚剧,其家疑药误。 脉之,左寸芤大,右关结滞,两尺洪盛,面色白中泛红,舌色淡黄,不燥不滑。 症乃思郁伤脾,不能统血归经,至阴虚发热,血燥作痛。 其块必不阔而长,不横而竖,形若镰刀,非瘀亦非痞,乃痹气而居胃旁者也。 血盈则润而软,血少则躁而痛,凡郁甚与思虑重者,类多患此,《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男子则隐曲不利,女子则月事不来,正此病也。 其传为风消,为息贲者不治。 今肌肉虽减,气犹未急,亟救三阴,症尚可痊,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加白芍、五味,送都气丸,两月而愈。 杨乘六 3 吴昭如室年壮体丰,而素有呕血腹胀,脾约便难之恙。 两遭回禄,忧恚频仍,近于失血之后,忽然神气愦乱,口禁目瞠。诊其气口数甚而促,弦大而芤,形神不能自主,似有撮空之状。或谓症犯条,疑不出五日当毙。 张谓:不然,若是撮空,必然手热散漫。今拈著衣被,尽力扑摘,定为夹惊怒无疑。 爪者筋之余,非惊怒而何?况脉来见促,当是气中结,殊非代脉之比。询其病因惊怒俱有,遂用钩藤一两,煎成入竹沥半盏,姜汁五匙,连夜制服。 服后即得安寐,六脉亦稍平,但促未退。仍用前方减半,牛黄一分。 其夕大解,三度去结屎五六十枚,腹胀顿减,脉静人安,数日平复如常。 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 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浸积于膈上也。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 吴孚先治王兵宪患惊悸,时或烦躁,夜更靡宁,右关虚弱,左寸尤甚。与加味归脾,二十剂全愈。 张路玉 4 司某,男,22岁。 初诊:1985年9月2日。 主诉及病史:12岁误染手淫之恶习,成年之后自愧不已,痛不欲生。 头晕健忘,胆小易惊,心烦易躁,惊悸不眠,睡则噩梦纷纭,幻听幻觉,甚则秽语不休,外出忘归,口苦而粘,胸 闷痰多,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近来诸症加剧,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但收效甚微。 诊查:就诊时患者表情淡漠,羞于见人,双目呆滞,不愿言语,由其兄代诉病情。 望舌暗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脉弦滑。 辨证:证属痰热郁结,心神被扰。 治则:治以清热化痰,理气开郁。拟温胆汤加味。 处方:广陈皮10g 广郁金10g 生大黄10g(后下) 清半夏10g 生栀子10g 莲子心6g云茯苓15g 炒枳壳10g 瓜蒌仁12g 胆南星10g 淡竹茹12g 粉甘草5g 二诊:上方药服用5剂,自诉痰量减,大便通畅,夜寐得安,仍感心烦,精力难以集中,幻听幻觉。 药后收效,上方继进。 治疗中酌加淡竹叶、金礞石、辰砂、生龙牡诸药,共奏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清心安神定志之功。 此方药连用1个月,患者头晕止,心烦平,头脑清晰,夜寐安,幻听幻觉诸症皆消。 按语:《备急千金要方》云:“胆腑者,主肝也,肝气合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又李东垣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肝胆之气主升,以舒畅条达为顺。 患者因无知而染恶习,成年之后因之而心情抑郁不解,久而久之,必伤少阳温和之气,胆失中正决断、疏泄条达之职,而胆虚用怯,气郁生涎,生痰化火,痰热内蕴,扰动君火,神不守舍,变化无穷而致诸症。 故此病首当清化肝胆痰热,理气开郁。 以温胆汤为主方。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方中“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如此温凉配伍得当,痰浊得化,胆气自清,胆气春生则五脏元真通畅,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矣。 所以说“此方虽不治胆而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命名温者,乃温和之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