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论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传统转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仿论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传统转型 1. 亚里斯多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模仿论 模仿理论是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深远的创作和评论原则。传统上的共同看法是, 模仿的效果是真实的, 功用有两个, 一是娱乐, 一是教化。柏拉图把真理设定在超越世俗世界的理想世界, 而人则无法企及那个真理所在的理想世界, 因而认为文艺的模仿缺乏真实性, 而亚里斯多德则认为, 世俗世界是真实的, 艺术的模仿也是创造性的, 甚至堪比神灵 (亚里士多德《诗学》, 1996:1451B) 。 在远古年代, 模仿的对象常常是“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的英雄 本文力图澄清三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 从英雄史到小人物 (普通人) 史是英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基本理路, 其基本内容是英雄人物和非英雄人物;第二, 模仿论由英雄传统到小人物传统的演进, 完善了它的真实性价值原则;第三, 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也显得是必要的, 因为它昭示着一个道理, 人类总是要走向民主与和谐的理想社会的, 因为英雄做主的年代总是要演化到众人做主的时代的。 2. 非英雄传统的主题和对策 和别的西方传统一样 其实, 皮科克也算不得是最早的先知。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的历史画卷中, 英雄已经开始遁形, 平民开始构成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某种程度上说, 莎士比亚不是一个英雄主题作者。他的笔下有的是一些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的众生相的题材和演绎 从英雄传统到小人物转型的另一个标志, 是讽刺剧传统的盛行。不论是戏剧、小说, 还是诗歌当中都有这种传统的痕迹, 其规模可以或大或小, 但是主题是存在的。讽刺也是很有传统的。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 就有贺拉斯式和朱文诺式 在小说的传统中,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里佛游记》、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 都属于这种传统。19世纪的小说大师查尔斯·狄更斯以描写小人物著称。他那种混合着理想色彩的现实笔触, 暗含讽刺韵味, 堪称非英雄和反英雄传统创作的大师。而作为意识作家的D·H·劳伦斯, 则从冰山意识的角度, 描写小人物内心深处的焦虑。这些都是非英雄传统在纵深层次上的发展标志。 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以及后来的后现代创作更是把英雄弄得无影无踪。目前普遍流行的性别理论探讨, 身份认同追踪, 叙事学的政治化理解, 都越来越说明英雄不再是文学的主题和关照, 相反, 活生生却又满是焦虑的普通人和小人物则成了文学视角的焦点。英国文学也是如此。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 的《金色日记》 (The G olden Notebook) 则是多种、多维的非英雄焦虑的生动写照。 3. 普遍性和圆形人物理论的价值 普遍性与英雄主题的表现和描写, 实质是对人性的讨论。文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 和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不一样的。哲学可以从历史学经验主义的举证, 柏拉图式的假设和隐喻式推导加以说明。文学的两大手段是语言和人物形象, 这又靠行动和非行动因素加以塑造。从英雄到平民主题的转型意味着从行动到思考的转型。思考, 更接近人性探索的本性。这一点可以说明, 为什么哈姆莱特不是一个传统的英雄形象, 却是一个伟大、深沉而有意义, 有价值的形象。他的形象是人类自身反思转型的象征。 关于那个谜语式的to be独白段落, 从反映论的角度看, 历史材料或记忆的化石, 可以帮助追究到细节的深处。比如伊丽莎白女王一辈子犹豫不决, 甚至贻误了终身大事儿, 造成朝纲不振、贼子遍野等等说法, 就是一种对历史回音反思的结果 约翰逊时代的普遍性原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学原则;福斯特的人物理论, 虽然也是了不起的, 但它主要是从技术上考察的。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当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个系列讲座, 后来成文付梓, 流行于世。这部书中最有名的, 是关于人物塑造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理论。在后者的描述中, 显然可以看见福斯特理论中的理想人物形象。他把前者称为“性格人物” (亦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 说后者具有新奇感, 并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理论上说, 福斯特并没有像普遍性理论那样, 清楚地说明圆形人物和人性的关系。而且对圆形人物作者也只是初略提及, 未加详察。他认为, 在多数时候, 作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的。看得出来, 作者对扁平人物有些诟病之辞。他说扁平人物“既简单, 又平庸” (Forster, 1927:77) 。 从历史的时间进程来看, 福斯特并不是异峰突起的新人, 他似乎是对约翰逊加了进一步的注释, 对亚里斯多德做了又一个说明。福斯特人物理论, 和系统论看人物性格有些相似, 和苏东坡关于山的理论, 很有殊途同归之妙。不过, 这更进一步印证了亚里斯多德、约翰逊人物理论的价值, 说明了镜子理论、真实论的内容和方向。 真理往往犹如一枚硬币。虽然人所共知, 硬币是有两面的, 但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