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的道德主体敬畏生命, 用生命保护生命维·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的生态伦理观.docxVIP

生命共同体的道德主体敬畏生命, 用生命保护生命维·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的生态伦理观.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共同体的道德主体敬畏生命, 用生命保护生命维·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的生态伦理观 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霍拉斯罗尔斯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醒世界。“只要这些生物的行为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它们的行为就会受到不自然的邪恶。如果这种情况下,这些不自然生物很快就会消失。”。”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20世纪50、60年代俄罗斯著名作家维·阿斯塔菲耶夫的创作主题。在小说《俄罗斯菜园颂》和《最后的问候》中, 他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 勾勒出人与万物休戚与共的美妙画面;在《鱼王》中, 他描述了70年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被贪欲和野蛮打破。作家在盗猎者身上充分展现了人的内部自然在利己主义、金钱第一和享乐至上的生活信念面前不断退化, 人的本质逐渐被消解, 其生存意义也随之丧失。发表于1976年的《鱼王》中, 作家塑造了一位贪吃嗜睡, 爱占小便宜, 在利益面前六亲不认, 冷漠无情的渔夫格罗霍塔洛。这个人物不禁令人想起茹毛饮血的原始野人。借助于文学创作, 作家想告知世人:人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一旦人背离自然、凌辱践踏自然, 不仅会危及自身存亡, 而且会丧失精神家园, 失去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他提醒世人: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唯一的道德主体, 人对该共同体其他物种负有道德义务:敬畏生命, 用生命保护生命。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避免“真正的悲剧和最大的荒谬———我们有可能失去传递生命的机会” 一、 “生命共同体”的实践 创作于1972年的《俄罗斯菜园颂》, 是一部生态题材小说。作家以儿童视角描述了菜园里的生态系统。在春发、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四季轮回中, 菜园里的植物、动物和侍弄菜园的人构成一个循环、完整又稳定的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勃的春季, 勤劳朴实的爷爷在散发着生命力的菜园里犁地、耙地, 而种菜能手奶奶向孕育生命的土地、菜园祈祷。在殷切的期待中, 菜园里黄瓜的生命被两片“初生的、苍白小叶”唤醒, 而这两张小叶片“献出自己的气力和汁液, 完成其使命后, 倒俯贴地, 变得干黄, 逐渐枯死” 小说里的菜园不仅为人们提供物质给养, 而且孕育灵魂、塑造人格。当然这离不开长者的言传身教。与人相处时, 小男孩的爷爷奶奶一直遵循“别光顾着装粮囤, 还要记得修友邻”的处事原则 《俄罗斯菜园颂》艺术地阐述了罗尔斯顿的自然观: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 “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二、 小库勒叙事型的人性扭曲 阿斯塔菲耶夫的生态文学作品中, 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标示着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小说中那些热爱、尊重自然, 保存、敬畏生命的人物都是品行高尚的善人;反之, 凌驾自然之上, 践踏、毁灭生命的人物则是丧失德行的恶人。早在1960年创作完成的小说《老橡树》中, 作家就利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库勒徳什和阿玛斯。猎人法耶方从村民手中救回孤儿库勒徳什, 并收养了他, 后来把身心遭受摧残的养子带回原始森林, 将其培养成一位善良仁义的猎人;阿玛斯则是法耶方的亲生儿子, 但却丝毫没有继承父亲的勇敢、善良和正义。他由笃信宗教的母亲抚养长大, 结果却长成为傲慢、冷漠、贪婪和残忍的人。村子爆发口蹄疫时, 小库勒徳什差点成为祭神的牺牲。为了保护养子, 猎人把他带入森林。小库勒徳什吸取自然的灵气, 感受自然的美妙, 这种美抚慰、疗治其内心的伤痛。掌握自然法则的库勒徳什, 在法耶方的教导下成长为一名了不起的猎人。他一辈子都生活在森林里, 终生恪守“毋覆巢, 毋杀孩虫胎夭飞鸟”的狩猎规则, 从不为娱乐而随意猎杀动物。当看见村民遭受饥荒折磨时, 这位人类社会的弃儿和大自然的宠儿, 不计前嫌, 给曾经试图加害自己的人们带来新鲜鹿肉。儿时的阿玛斯就是个缺乏同情心的人, 他曾希望村民们把小库勒徳什作为牺牲抛入火堆。一次随父亲进森林里狩猎, 为了取乐, 阿玛斯用散弹射杀树上的小动物, “从水中捞起一只没断气的小野兽, 将兽头狠狠地砸在石头上, 之后才定眼细瞧, 原来是一只黑貂” 这种善恶对比的手法在《鱼王》中运用地尤为娴熟。在这部小说中, “我”和弟弟柯利亚, 以及弟弟的朋友阿基姆以自然之子的身份对待自然, 善待万物, 而盗猎者、盗渔者和来自城里的钓鱼者、狩猎者则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践踏自然, 毁灭生命。这两组人物的代表是自然人阿基姆和文明人盖尔采夫。阿基姆自幼生长在恶劣环境中, 吃着鲍加尼达渔村大铁锅煮的鱼汤长大成人。十五六岁时, 就开始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他勤劳、善良, 热爱自然, 无论到哪儿“总能结交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 他总是时刻准备着慷慨无私地、倾其所有地帮助朋友和周围的人” 盖尔采夫和阿玛斯生前以主宰万物的上帝身份凌驾于众生之上, 他们残忍地掠杀动物, 无所顾忌地欺辱阿基姆和库勒徳什, 结果暴尸荒野。作家借这两个人物说明, “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 损害生命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