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的圣愚形象分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中的圣愚形象分析 神圣的愚蠢文化源于人们的愚蠢和愚蠢。这些行为被基督教的隐性实践所改造成神圣的信仰行为。在文学和哲学的阐释下,一般生理现象发展成为社会现象,形成了影响个人性格的文化形式。我国著名学者王志耕认为,圣愚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元素。作为文化生活中的实践性行为,圣愚文化渗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构成与其伦理规范中,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临摹表现俄罗斯人存在的文学中,圣愚文化赋予了俄罗斯文学独特的精神品格、形式品格和生命品格。在圣愚文化框架下深入探究理性主义与“人神化”、“罪”与“罚”、“疯癫”与“救赎”的俄罗斯作家是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作品中充斥着非理性表达、神秘主义以及宗教思想。在小说《白痴》中,作家以东正教圣愚形象为原型塑造了“白痴”梅什金,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其忍辱施爱之举,以此阐述虚己(кенозис)救赎的东正教教义。 一、 对圣闲的救赎—圣愚形象的塑造及其必要性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白痴》的手稿中曾论及创作初衷:创造人间基督的形象。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相互冲突,无法和解。梅什金不可能在彼得堡堕落的上流社会中保持基督般全善的神性,世俗无数次涤荡着代表绝对美好的梅什金的观念,娜斯塔霞遭遇的“恶”令他无法被塑造成全能全善的基督形象。为此,作家最终选择将其塑造成折中了神性和人性的圣愚形象。俄国对圣愚的崇拜和信仰沿袭了拜占庭文化中的宗教行为神圣化,西方文化中圣愚只代表苦修的僧侣,但在逐渐本土化的东正教中圣愚成了集“疯癫”与“圣洁”于一体的地位卑贱人的形象,这些人是将疯癫行为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的代表。美国著名斯拉夫学者埃娃·汤普逊(Ewa Majewska Thomspon)认为:“圣愚法规由五组二律背反概念组成,即智慧—愚蠢、纯洁—污秽、传统—无根、温顺—强横、崇拜—嘲讽。”(汤普逊,1998:26)这几组双重概念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充分阐释。俄罗斯作家塑造的圣愚人物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什金公爵,他是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主人公。小说开场便说明,这位公爵是一位从瑞士回国的癫痫病人。寒冬时节,他身穿一件斗篷,随身一个小包裹,试图去彼得堡投靠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在由华沙开往彼得堡的火车车厢里,他与暴发户罗果仁一见如故,听说了娜斯塔霞的事情。在其他人眼中,梅什金是个不谙人事、缺乏生活常识和自理能力的“白痴”。可他的愚钝和笨拙丝毫未影响其受人尊敬的程度,甚至娜斯塔霞将自己是否嫁给加尼亚的决策权交给他。梅什金的愚钝举止表现了其原始质朴的博爱之心。他第一次看见娜斯塔霞的照片时,未在意她的姘头身份,而是不禁感慨道:“多么奇妙的容貌!……她的命运一定也不寻常。从脸上看好像挺快活,可她的经历痛苦得可怕,是不是?……这张脸的主人自尊心很强,强得可怕,但不知道她心底是否善良?但愿善良就好!这样一切都可以得到弥补。”(藏仲伦,1996:41)得知娜斯塔霞的身世后,他以仁爱之心和怜悯之情对待这个别人眼中的荡妇,并将其视为被拯救的对象。不仅如此,对每一个身份低微的小人物他都抱以同情和善意。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圣愚形象的作品,其中小说《白痴》是最能体现圣愚特性及其必要性的作品。小说《罪与罚》《少年》《穷人》《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群魔》中都出现了与代表非理性的神人相对应的代表理性与知识的“人神”人物。“神人的原则是虚己,通过虚己使人意识到自身的神性存在,从而获得启示,归于上帝。而人神的原则是自我主宰,而自我主宰的前提是人掌握了超越上帝的理性,也就是知识。”(王志耕,2013:103)“人神”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世界,他们仅信任理性与逻辑。作家经常将这类人物刻画成疯狂偏执的学者,甚至称其为“无信仰者”,文本中常出现无信仰者与基督争辩的场景。此类场景几乎没有出现在小说《白痴》中,尽管作品中出现了与理性沾边的人物伊波利特,但这个人物更多代表着虚无主义。《白痴》中信仰与理性的话题看似被无限淡化,却又无处不在。圣愚对于痛苦的悲悯表现为本体论层面上的叙事,甚至是一种“独白”,作家的声部与主人公的声部交融,产生同频共声的效果。 面对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现实主义世界,作家将拯救世人的重任与期望托付给基督。在他看来,基督是为人间降下天堂的唯一方式。于是,小说《白痴》中宏观叙事、主题和人物设定都突出圣愚形象。首先,无论《白痴》文本中有多少种对话立场,上帝都永远处于支配地位。纪德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中指出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无论是复调还是狂欢,分分合合最终都划归于信仰之中,上帝是其小说世界中永恒存在的权威,对上帝的真诚信仰和一心向善永远是问题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多藏在圣愚身上。其次,关于“罪”与“罚”主题,作家认为人类的本质并非原罪,而是神性。于是,他在充满罪恶的世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