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菲耶夫生态文学中的民胞物与情感.docxVIP

阿斯塔菲耶夫生态文学中的民胞物与情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斯塔菲耶夫生态文学中的民胞物与情感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nvistkasier)曾说过这样的情况。“最初的人们认为,生命的基本形态是一种分散的、普遍的和互补的生命形式。原始人并不认为自己处在自然等级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地位上, 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自然成了巨大的社会———生命的社会。人在这个社会中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他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 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任何其他成员更高。生命在其最低级的形式和最高级的形式中都具有同样的宗教尊严。” 阿斯塔菲耶夫的代表作 《最后的问候》 和 《俄罗斯菜园颂》 描述了30 年代俄罗斯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那时, 人们对自然心存敬畏, 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睦交好。创作于60 年代的 《老橡树》 则开始描写一种背离自然和本性的人, 发表于1976 年的《鱼王》 真实再现了20 世纪70 年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在这些作品中, 阿斯塔菲耶夫把自然纳入人的伦理道德体系, 将其作为伦理对象看待, 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成为衡量其道德水准的标尺。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犹如母亲般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一切给养, 并以其特有的美丽抚慰受伤的心灵, 滋养人类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命形式, 平等对待自然界的每个生命个体。为了与自然建立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 与他人建立和睦友善的社会关系, 每个人都应该放弃一己之私, 遵循自然法则, 珍爱万物, 举善涤恶。这些观点与儒家所说的“万物一体”“爱人利物”“存天理, 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 百鸟的世界之美 儒家学说认为, 人与万物混然一体, 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平等存在, 并不享有特权。北宋哲学家张载在 《西铭》 中以个体人的视角观察宇宙, 阐发万物一体论。“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纯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在短篇小说集 《最后的问候》 中, 作家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万物一体的思想。小说中, 作家以小男孩维嘉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 仁爱高于一切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无论活人还是死人都与世间万物同体共存, 互不侵害。在 《十字架上的松花鼠》中, 维嘉站在母亲的墓地旁, 观察到“百鸟和森林中的各类动物丝毫不明白‘自己的屋舍’与人类最后的避难所之间的差别。它们在此居住, 在那里欢歌, 搭建巢穴, 从墓地取食。我刚一上小丘便看见一只松花鼠站在石质十字架上……墓地上方矗立着一株花揪树。长满树瘤的山杨树用它那硕大、近乎光秃的低枝盘根错节地缠绕住近旁已被踏平的墓地, 杨树吸取某人的骨灰后, 又将其枝蔓抛入‘我们的篱笆’内 ———什么? ——朝霞之歌。 真的, 随即有多重声音回应着这霞歌。那回音在山谷间悠荡, 久久不愿散去!从天空中, 透过松枝和白桦树叶撒向我们的是溢彩的霞光, 明亮耀眼却又触摸不着的光彩与百鸟的啼啭汇成一曲动人的大合唱。那伴着缕缕霞光的声声鸟鸣, 一声比一声清脆婉转, 这一切皆是朝霞之歌……霞光歌唱就意味着清晨来临了!……外婆用一种令人悠然神往的声音说道, 我们迎着晨曦和慢慢爬上山坡的朝阳加快了脚步。迎接和欢送我们的是鸟儿的婉转歌声;向我们鞠躬致意的是, 挂满晨露凝敛不动和屏气聆听歌声的松树、云杉、白桦树———这首唤醒白昼的朝霞之歌飞入我心间, 吟唱着、吟唱着……” 在阐明个体人与其他存在物同为一体的基础上, 儒家学者强调人心与万物之间有感通, 心灵能感受万物。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 风雨露霜、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木石, 与人原是一体。” 二、 伊格纳齐依奇在《鱼王》中的运用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滋养着人类, 人的品质由天的本性决定, “天地人一, 阴阳其气, 刚柔其形, 仁义其性” 《老橡树》 中描写道:住在偏僻的维鲁贝村的异教徒们在河岸边看见, “从木筏上落水的小男孩, 死命抱住一截原木, 他的十指指甲深深嵌入原木里。原木不时撞击着木柱, 压挤他那瘦小的手臂, 但他始终没有松开原木。湍急的河水夹裹着他, 推涌着他一点点靠近岸边、接近村庄” 作家笔下的“原始森林对一些人是后妈, 而对另一些人却是亲娘” 在 《鱼王》 中, 作家塑造了一个象征自然的鱼王形象, 并通过详细描写人与鱼之间的角斗来强调:万物本一体, 人在戕害自然的同时, 也将自身置于死地。人与鱼王之间的搏杀, 不仅暗喻人与自然间紧张对立的生态局面, 而且也指涉人的良知与贪欲间的较量。当意识到自己钓到的是鱼王时, 伊格纳齐依奇开始做思想斗争。“就像有一个是理智清楚的人在一旁说话, 他能借这些声音使头脑清醒”, 但同时, 对行动的欲求“控制了他这个人, 左右着他的行动……” 三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