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 1 一、生活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 2 二、生活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4 三、生活的教育是内生的教育 5 文2:生活作文素养培育的土壤 6 一、基于培育,留心生活,立足学校写作前沿 6 二、引进游戏,丰富课堂,捕捉趣味写作素材 7 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拓宽选材写作天地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正文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 文1: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 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一个12岁小女孩的故事,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从江苏卫视2006年12月25日的《服务先锋》节目中看到的关于李牧瑶的现场专访: 李牧瑶,12岁,一个郑州小姑娘,清秀,可爱。她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牧瑶的父母先后患上了尿毒症和乳腺癌,都不能工作,为治病还欠了很多债,家里的房子越换越小,家具、电视一样样地减少,一家三口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一块多钱… 从此,本人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股骨头坏死的牧瑶,在学习的同时,挑起了很多的家务,而且,还想着法儿去挣钱,卖花就是她想到的挣钱办法。主持人访谈时,跟她有下面几句对话: “放假了,应该玩玩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出去干活呢? “因为爸爸妈妈生病了,没什么营养,我想出去挣点钱给他们买点营养品。 “那么你希望能够挣多少呢? “不管多少,能挣点就行。 为了筹集批花的本钱,牧瑶就每天从极少的伙食费里一点一点地“抠”下来积攒起来;为了避免父母难过,就瞒着他们尽量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卖花;晚上回来太晚引起爸爸妈妈的怀疑,就谎称在同学家做作业睡着了…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它久久地、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也唤起了我对德育的沉思:当今德育为何如此无力、无效和无奈?德育的真正出路究竟在哪里?由“牧瑶的故事”,笔者想到近年拜读的关于生活教育的许多文章,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学界有那么多人撰文抨击当今教育远离了生活、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老师慨叹当今教育缺失了生活——当我们透过“牧瑶的故事”去深思一番,就不难发现,那是因为:生活,永远是教育的沃土;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才会有效,才能成功。为此,笔者便以“牧瑶的故事”为案例,剖析一下生活何以是人的道德品质生成的土壤。 一、生活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的总体利益,体现着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一致追求的道德理想——这样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只能是“善”。于是,道德之真是“善”,是以善言传递善意,以善行表达善心;反之,虚情假意、口蜜腹剑、伪善欺世有悖道德之真,是不善之举,是向恶之举,是道德之“假”。相应地,德育之真是扬善,是导人向善,是劝人为善,是滋养善心,是培植善性,偏离这一核心价值,便是虚假德育。由此,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看,只有蕴涵道德真谛的、一切“善”的道德情境,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完美的道德人格。前述种种掺假的道德现象,由于有悖于道德真谛,是虚假的道德情境,所以,它们作用于受教育者,要么被接受,使之形成虚伪人格;要么被拒斥,使之形成反叛人格。而无论是虚伪人格还是反叛人格,都不是道德教育所期待和所追求的结果。 牧瑶出生于一个寻常百姓人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足的家财,有的只是老实巴交的父母,有的只是别无长物的家境。老实巴交的父母终日辛辛苦苦地劳作着,别无长物的家境让他们一家平淡度日——这样的生活,也许缺乏点诗意,缺乏点情趣,然而,对小小的牧瑶来说,却是一份真实的生活,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这份生活中家用紧缺、家境困窘是真实的,无权无势、身份卑微是真实的,疾病纠缠着、痛苦折磨着是真实的;然而同时,父母勤劳诚实的品格是真实的,父母深沉温暖的亲情是真实的,困境中的一家,相扶相帮、相依为命,凭着一种执着和坚毅,热爱着生活,关爱着彼此,诠释着人间亲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这一切,对牧瑶来说,恰恰构成了一种现实的道德情境,这种道德情境具有现象的真实性、意蕴的真理性,传递给牧瑶的是人生的真谛,牧瑶确信无疑地接受了这份生活,并从中懂得了应该正视和积极应对生活,懂得了应该珍惜生活、呵护生活。 二、生活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动物的存在只能称为生存,唯有人的存在可以称为生活,生活与人是同一而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生活唯一地属于人,人也唯一地是生活的主体,没有无生活的人,也没有无人的生活,且两者互为依存、同盛共衰;另一方面,生活是人的属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外化和对象化,人在经历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完美生活,又随时随地从生活中“反观”自我,由生活反过来生成自我、完善自我。这就显见:一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