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松毛虫化学防治技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松毛虫化学防治技术 0 松毛虫对松毛虫的食性 松毛虫属于鳞状昆虫科。这是一种危害森林的重大害虫。其中对我国危害比较严重的种类有马尾松毛虫 (D. punctatus) , 思茅松毛虫 (D.kikuchii) 、油松毛虫 (D. tabulaeformis) 、落叶松毛虫 (D. superans) 等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遗传多样性与进化课题组人工饲养的马尾松毛虫为例介绍松毛虫习性:①将野外采集的马尾松毛虫卵 (图1, 本文附图见封四) 放入容积为1 L的玻璃罐中, 密度为50条/罐 (过高的密度容易造成虫体死亡或滞育) , 并放入少量松针模拟生境, 将玻璃罐放入培养箱, 光暗比设为16∶8, 湿度设为75%~90%进行培养。②待幼虫孵化出, 放入经消毒水消毒后的新鲜松针 (消毒水由纯净水、酒精、杀菌水按7.9∶2∶0.1配制) , 每隔2 d检查1次, 清理粪便, 去除死虫 (图2) 。③待马尾松毛虫成蛹后 对于松毛虫的防治, 此前多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虽然可在短期内消灭大面积的害虫, 但长时间不合理施用剧毒化学农药, 不仅杀伤大量松毛虫的天敌且促使松毛虫抗药性增强, 从长远来看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 造成大批松林衰亡, 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防治利用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寄生和捕食关系, 克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污染问题, 因此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松毛虫的种群数量, 具有独特作用 1 、苏云金杆菌bt和质型多角体cpv 1.1利用赤眼蜂防治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 (Hymenoptera) 赤眼蜂科 (Trichogrammatidae) 赤眼蜂属 (Trichogramma) , 是当前世界各国生物防治中应用范围最大、最有效的害虫天敌 1.2利用白僵 菌防治 白僵 菌属半知 菌纲 (FungiImperfecti) 链孢霉目 (Moniliales) 链孢霉科 (Moniliaceae) , 是松毛虫的一种重要致病真菌 [8]。致病原理主要是白僵菌分生孢子接触虫体后, 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出菌丝, 穿透体壁, 以虫体为营养进行繁殖, 其分泌的毒素可使松毛虫致死, 死亡的松毛虫尸体由软变硬, 虫尸内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使僵虫体表成白粉状, 其分生孢子借助于空气流动等媒介传播给活虫, 条件适宜时可形成疫病, 使松毛虫大量死亡 1.3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 苏云金杆菌 (Bt) 是一类能产生晶体、具芽孢, 能寄生于昆虫体内并引起昆虫发病的杆菌,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大小在 (1.2~1.8) μm× (3.0~5.0) μm左右。致病原理主要是苏云金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 在菌体的另一端产生一个菱形或正方形的伴孢晶体 (大小0.6μm×2.0μm) , 伴孢晶体是一种蛋白质毒素 , 又称内毒素, 可破坏鳞翅目幼虫肠道, 引起虫体瘫痪致死。在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在菌体外的代谢产物, 亦可使害虫在短时期内中毒死亡, 这一类称为外毒素。我国多地实践表明, 苏云金杆菌生长快, 菌数多, 伴孢晶体毒性强, 对松毛虫毒杀率高 1.4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 质型多角体病毒 (CPV) 是一类能产生病毒粒子 (包埋在多角体中) 并对松毛虫具有毒害作用的病毒。松毛虫感染该病毒后, 表现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 继而停食、体躯略缩小、腹大尾尖、毛长, 亦有卷曲等症状, 病虫体色不变, 拉稀、尾端沾有白色粪便, 从肛门排出含有多角体的粘液。幼虫死亡前胸足可微动, 病虫多跌落地面, 死亡后皮肤仍坚韧不破, 病虫体内各器官仍清晰可辨, 色泽基本不变, 但脂肪逐渐减少 1.5利用益鸟防治 我国捕食松毛虫的鸟类有115种, 这些食虫鸟类尤其在混交林中对抑制松毛虫的数量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效果较明显的有大山雀 (Parusmajor) 、灰喜鹊 (Cyanopicacyana) 、黑枕黄鹂 (Orioluschinensis) 。采用人工保护、招引和驯化等手段, 可提高林内食虫鸟类的种群数量, 起到降低松毛虫虫口的作用 2 要善于研究,从两个角度 利用生物方法防治松毛虫, 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这是使用化学方法防治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同时也具有防治速度慢、效果不显著等特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要做到:①注重理论创新, 从多个角度揭示松毛虫危害的机制, 进而指导生物防治工作。例如以“松树—松毛虫—寄生蜂或蝇”三级营养系统为研究对象, 研究该系统的化学通讯关系和机制, 开发诱导活性强的化学通讯组分物质, 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调控作用的过程中, 探讨天敌控制的新思路 总之, 松毛虫生物防治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必定会对松毛虫防治带来巨大的帮助。只有将生物防治作为主要手段, 辅以其他防治手段, 并与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 因地制宜, 才能获得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