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的抗真菌治疗.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之二 AmB (0.3mg/kg/d)联合5-FC治疗4周与治疗6周 91名患者符合入选标准。随机接受4或6周治疗 结果:6周治疗效果更好 治愈/改善率高(85%vs75%) 复发率低(16%vs27%) -Dismukes et al.N Engl J Med.1987.317:334 AIDS患者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诱导治疗 AmB 联合5-FC 2周 巩固治疗 可使用大剂量氟康唑(肝肾功能正常者400mg/d) 维持治疗 治疗满8周后,继续使用氟康唑(200mg/d)以长期抑制 之一:大规模随机化试验 AmB (0.4-0.5mg/kg/d) vs 氟康唑(400mg/d)治疗10周 AmB效果更好: 成功率(40%vs34%)及总死亡率(14%vs18%)无差异 氟康唑治疗患者第2周死亡率更高(15%vs8%) AmB治疗患者CSF阴转更快 -Saag et al.N Engl J Med.1992.326:83 之 二:随机双盲试验 AmB (0.7mg/kg/d) 联合(或无)5-FC (100mg/kg.d)治疗2周,继以氟康唑(400mg/d)或一曲康唑胶囊(400mg/d)治疗8周 381名患者接受AmB (0.7mg/kg/d), 联合5-FC (100mg/kg.d)(202人)或安 慰剂(179人)治疗2周 联合5-FC者第2周死亡率5.5% 联合氟康唑者第10周死亡率3.9%(无差异), CSF阴转更快 -Van der Horst et al.N Engl J Med.1997.337:15 AIDS患者维持治疗研究 AmB (1.0mg/kg/d) vs 氟康唑(200mg/d)治疗12月 复发率19% vs. 2% AmB治疗患者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更常发生 -Powderly et al.N Engl J Med.1992.326:793 氟康唑(200mg/d)vs 一曲康唑(200mg/d)治疗12月 复发率4% vs. 23% -Saag et al.Clin Infect Dis.1999.28:297 隐球菌脑膜炎的 抗真菌治疗 挑战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中最为常见病因 7%-10%艾滋病患者患此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居高不下(10%-44%),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如此 新生隐球菌的毒力因子 荚膜 黑素 磷脂酶 37°C下生长良好 ……… Encapsulation and budding are uniqu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yeast Cyptococcus neoformans, a causative agent of meningitis. Fig. 19.7 Crytococcus neoformans from infected spinal Fluid stained negatively with India ink. 隐球菌病 病原菌:新生隐球菌 易感因素:HIV,淋巴瘤,激素治疗,器官移植,原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 感染途经:吸入,皮肤,胃肠道? 易感器官:脑,肺,皮肤,骨和关节 预后:未治疗的脑膜炎死亡率为100% 分布:世界范围 新生隐球菌致病机理中 几个关键问题 新生隐球菌是如何穿过血脑屏障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 为什么新生隐球菌易于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新生隐球菌进入机体的途径是否只有吸入肺部后入血一个? 初部结论 新生隐球菌入血后到达血脑屏障,通过相关细胞因子如IL-6和VEGF等作用引起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紧密连接开放,细胞间隙增大,并可能使血脑屏障完整性被破坏,穿越血脑屏障,感染宿主组织。 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新生隐球菌的跨膜作用 ★新生隐球菌穿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其它相关导致的通透性的增加 初部结论 皮肤可能是隐球菌侵入机体的一个“通道” 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黏附后,可以诱导细胞表面蛋白洛氨酸残基磷酸化,启动TPK信号途经,抑制信号途径的传导可以明显降低隐球菌对细胞的透过率 细胞表面蛋白洛氨酸残基磷酸化是与隐球菌通过并侵袭角质形成细胞相关的信号 The p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