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584.1.1-2012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1部分造林地.docxVIP

DB34T 1584.1.1-2012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1部分造林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 65.020.20 B 66 安 徽 省 地 DB34 方 标 准 DB 34/T 1584.1—2012 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造林地 Cultivation Regulations on Lei Bamboo Stands for Shoot Production Part 1:Land to be afforested 2012 - 02 - 23 发布 2012 - 03 - 23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I DB34/T 1584.1—2012 前 言 《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分为 3 个部分: ——第 1 部分: 造林地; ——第 2 部分: 母竹; ——第 3 部分: 培育技术。 本部分为《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第 1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林业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桂仁意、徐慧琴、龚广彬、储德传、庄舜尧、陈荣、石邵松。 1 DB34/T 1584.1—2012 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造林地 1 范围 DB34/T 1584 的本部分规定了雷竹笋用林的术语和定义、造林地立地条件和环境质量要求、试验方 法及检验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雷竹笋用林造林地的选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67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1896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 GB/T 1526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6488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79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81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48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4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HJ 487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HJ 491 土壤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597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DB34/T 1584.1—2012 3.1 雷竹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又名早竹、早园竹,是自然出笋最早的优良笋用竹种,主要分布于浙江杭嘉湖地区,安徽、江苏、 江西、上海等地有引种栽培,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 3.2 雷竹笋用林 以竹笋为主要目标产品的人工经营雷竹林。 3.3 雷竹造林地 可供人工种植雷竹的地块。 3.4 立地条件 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总和。 3.5 环境质量 空气环境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 4 造林地立地条件要求 4.1 气候条件 年均气温 12℃以上, 极端低温≥-13℃,年均大于 10℃的活动积温为 5100℃左右,年均日照 1800 h 以上,年均降水量 1200 mm 以上,有明显的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 4.2 地形条件 海拔 600 m 以下,坡度 15 度以下, 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 靠近水源的丘陵缓坡地或 平原。 4.3 土壤条件 红壤土、黄壤土、潮土或水稻土,pH 5.0~7.0, 土层深 50 cm 以上,疏松、透气、肥沃,排水良 好。 5 造林地环境质量要求 5.1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