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校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特征及防控对策.docxVIP

2008高校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特征及防控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高校校园暴力恐怖事件特征及防控对策 中国的暴力恐怖事件经常发生在大型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活动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生活。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1.1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报道 根据国内权威搜索引擎 (百度百科、360百科、搜狗百科等) 与网络媒体 (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新闻等) 发布的信息, 整理2008—2017年被报道的在高校发生的校园暴力恐怖事件48起。 1.2 实行保护特定人群的权利 本文中校园暴力恐怖事件指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在与校园环境相关地点对自身、他人、群体进行威胁或伤害, 造成损伤、死亡、精神损伤, 致使事件相关者处于惊慌与紧急状态的事件。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4.0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均为定性资料, 经数据有效性清理 (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剔除界外值等) , 采用χ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从季节和季节方法看,按时间分为4个月、5月、9月和5年5月 以事发年份来看, 2008年1起, 2009年4起, 2010年7起, 2011年3起, 2012年7起, 2013年8起, 2014年3起, 2015年3起, 2016年8起, 2017年4起。按事发月份, 4月、6月、11月为高发月份。按事发季节, 春季17起, 夏季9起, 秋季15起, 冬季7起, 春秋两季为高发季。 据具体事发时间段, 晚上 (20:00—0:59) 为集中事发段 (18起) , 上午 (6:00—10:59) 和凌晨 (1:00—5:59) 分别为10起和7起, 为次高事发时段。 2.1.2 舍杀、“虐杀” 男女感情纠纷的“情杀”和舍友或同学关系不和的“舍杀”占58.33%;其次是学业不顺报复教师、同学、路人4起;心生歹念而“劫杀”或“猥亵”分别有4和2起;最后是意外事故、医患关系紧张等3起。 2.2 受害者特征 2.2.1 校园暴恐事件多为女性 13起受害者为男性, 29起为女性, 6起男女性均有, 男女受害人数比为28:48。受害者性别与校园暴恐事件性质的交叉分析发现, 被害人多为女性的事件性质有感情纠纷 (77.78%) 、学业不顺 (75.00%) 、劫杀 (75.00%) 、猥亵 (100.00%) ;而被害人以男性为主的主要是舍友或同学关系不和 (80.00%) 。不同校园暴恐事件性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 大一和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34起事件中, 大三受害者最多, 共14起 (29.17%) , 其次大二6起 (12.50%) , 大一和研究生均5起 (10.42%) , 大四2起 (4.17%) , 毕业生1起, 教职工1起。 2.2.3 受伤的结果 48起事件中, 43起事件 (89.58%) 受害者死亡, 死亡人数达56人, 受伤20人。 2.3 受害者的特征 2.3.1 施犯罪人的年龄 在已知施害者性别的情况中, 男女犯案比为44∶1。已知的施害人年龄中位数为21.5岁 (17~36岁) , 平均年龄为22.53岁, 20~25岁间的施害人占73.53%。 2.3.2 学校周边的其他从业人员 施害人职业可分为3类, 分别是在校学生 (28人) 、学校附近的其他从业人员 (4人) 、无业者 (3人) 。校园暴恐事件的施害人文化程度分散于初中、高中、大学及研究生, 其中大学生占大多数 (52.08%) 。 2.3.3 水果刀、弹酰胺刀、麻黄等配合使用 绝大多数施害者选择刀具作为行凶道具 (87.50%) , 以水果刀、弹簧刀、匕首为主。部分施害者还携带锤子、哑铃、硫酸等与刀具配合使用。另外, 2起选择徒手方式掐死受害人或推拉坠楼, 1起使用化学毒品投毒, 其余4起不明。 2.3.4 教学用楼比较 在宿舍发生的校园暴恐事件19起 (39.58%) , 其次是教学用楼9起 (18.75%) 。其他作案或藏尸地点包括校园内的图书馆、食堂、湖泊以及校园附近的附属医院、小树林、公交站、出租屋、公厕等。 3 讨论 3.1 大学和学院的反恐脆弱性和原因 本研究分析了2008—2017年48起校园暴力恐怖事件, 总体呈现以下5个特征。 3.1.1 间短和情杀 春秋两季学生在校为犯案人提供了客观条件, 而冬夏两季为寒暑假, 学生在校时间短且留校少。上午发生的校园暴恐事件多为目标人物不确定的随意性报复行动, 而夜间校园暴恐事件多为目标人物已锁定的“情杀”事件。夜间作案有较强的隐蔽性, 施害者利用夜色保护和受害人夜间精神不足与体力不够充沛的弱点进行暴恐活动。 3.1.2 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女性 原因有:一是亲密关系处理不当 3.1.3 积极行动的能力 原因有:一是男性较女性更具主动的心情及积极行动的能力;二是男性较女性参加的社会生活较为频繁, 在行动上顾虑较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