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与模式选择.docxVIP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与模式选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与模式选择 西南仙女区(世界三个溶蚀区之一)是青藏高原高度变化较大、地形复杂的独特环境单元。受地球内动力、强烈的地质运动、高温多雨且分布不均、碳酸盐岩溶蚀性强、水文二维结构明显以及其适生植物具有嗜钙性、耐旱性和石生性等限制特点的影响,该区域具有天然的高度异质性和脆弱性,环境容量小,极易退化,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中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峰丛洼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南部斜坡地带,面积约9.7万km2,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贫困”现象严重与强烈的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了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植被减少为诱因、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为标志的复合退化状态,且呈不断扩张的态势,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迫在眉睫。 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和石漠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迫于环境压力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但研究不多,涉及土壤改良效果研究的指标单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经历了初步认识(1949~1979年)、提高认识(1980~1998年)、高度重视(1998~2001年)和大规模推动(2002年至今)4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针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政策、技术措施、效益三个方面。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我国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退耕还林还草能迅速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半壁江山的生态安全影响重大,而有关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生态恢复学原理,分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早期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环境变化特征,筛选了优化模式,为峰丛洼地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不同程度石漠化植被恢复方案优化设计及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自然条件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24°50′N,107°55′E)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单元,最高海拔818 m,最低376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20.5 ℃,平均降雨量为1 389 mm,雨季旱季分明。土壤主要为碳酸盐岩发育的钙质石灰土,洼地平均土层深度约为100 cm,部分地段土深仅为十余厘米,石芽广泛出露,山地平均土层深度20~40 cm,80%为25°以上坡地,岩石裸露率高达85%。研究区人地矛盾突出,人为干扰强烈,植被退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3%,长年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02年列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区,在完成环境移民50%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2 不同造林还草模式 2007年8~11月在试验示范区,以坡耕地(玉米—黄豆)为对照,选择种植任豆(Zenia insignis)、香椿(Toona sinensis)、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柑橘(Citrus reticulata)、任豆+桂牧1号(Guimu No.1Forage)、桂牧1号和撂荒7种主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各模式在退耕前均为坡耕地(玉米—黄豆),退耕时间均为2002年。在母质、土壤类型、坡度等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坡中下部沿等高线各设置3块400 m2(20 m×20 m)的固定标准地,系统进行植被、立地因子、人为干扰等因子调查,并用手持GPS(GPSmap 60)定位。 1.3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2007年11月16日在标准地内按五点法进行土壤水分(0~10 cm)、土壤容重测定,水分采用铝盒烘干法(一次性土壤水分测定意义不大,限于篇幅,不同季节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另作分析),容重采用环刀法。同时按S型法采取15个样本(0~20 cm)混合组成待测土样,充分混合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成粉测定pH、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硅(SiO2)、铁(Fe2O3)、钙(CaO)、镁(MgO)、铝(Al2O3)和锰(MnO),分析方法详见文献;另一部分保存于4℃的冰箱中,10 d后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BC)、氮(BN)、磷(BP)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转换系数K分别采用0.45、0.45和0.4,分析方法详见文献。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Excel 2003和SPP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处理间差异性检验,聚类分析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