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地表条件下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试验研究
在土壤侵蚀过程中,聚集体的迁移是集合体破坏和径向运动的结果。降雨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破碎主要是雨滴打击使团聚体破碎和径流携带搬运使团聚体破坏。Hairsine等认为,在侵蚀区表面存在雨滴剥离分散大团聚体和径流选择搬运细颗粒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侵蚀优先使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遭到破坏,相应地增加微团聚体的比例。郭志民研究发现随着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0.25 mm的团聚体有减少趋势,而0.02~0.25 mm的团聚体却有增加趋势。郭伟等研究团聚体粒径对侵蚀泥沙颗粒特性的影响时发现,降雨过程中0.25 mm泥沙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粒径的,其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40%以上。方华军等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发现遭受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而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坡顶和坡背的,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微团聚体明显增加。
湿土中,雨滴打击造成的土壤团聚体破碎占主要地位,它能清楚地反映地表覆盖物的重要作用。东北黑土区由于乱砍乱伐致使很多土地得不到植被的保护,雨滴打击所导致的溅蚀在黑土区普遍存在。目前关于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非常薄弱,地表覆盖条件下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裸露休闲、纱网覆盖及秸秆覆盖3种地表条件下坡耕地侵蚀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迁移特征,以期为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土及设备
降雨试验于2010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进行。降雨设备为侧喷式人工降雨装置,采用2组单喷头对喷,降雨高度为16 m,雨滴直径和雨滴分布与天然降雨的相似,降雨均匀度在85%以上。试验所用土槽为长×宽×高=800 cm×150 cm×60 cm的坡度可调式钢槽,坡度调节范围为0°~35°,试验土槽下端设集流装置采集试验过程中的径流泥沙样。试验用土为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北纬44°43′28″,东经126°11′47″)的0-20 cm耕层土。试验用土风干后,沿自然节理将其掰成4 cm的土块以保持原有的土壤结构。
1.2 试验设计在土槽,对于原有土壤和沙
试验处理包括:裸露休闲(无纱网)、纱网覆盖和秸秆覆盖。纱网覆盖即在小区上方架设1 mm×1 mm尼龙纱网,纱网距土槽表面10 cm,此处理可消除雨滴动能99.6%。秸秆覆盖即在土槽表面均匀铺设长约5 cm的玉米秸秆(干重),覆盖密度为1 kg/m2。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坡耕地的坡度一般为1°~8°,很少有超过10°。因此设计2个试验坡度,分别为5°和7.5°。降雨强度是结合当地侵蚀性降雨标准进行设计,设计次侵蚀性降雨强度为100 mm/h,历时1 h。为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在试验土槽底部铺10 cm厚细沙。沙子上部每5 cm一层填装容重为1.30 g/cm3的粘黄土用于模拟黑土区农耕地的犁底层,装土厚度为20 cm。粘黄土之上填装容重为1.20 g/cm3的黑土,每5 cm一层填装,装土厚度为20 cm。装上层土之前,用1 cm厚的木板抓毛下层土壤表面,以减少土壤分层现象。装完土槽后,利用25 mm/h降雨强度进行前期降雨,以确保每次试验前土壤含水量一致。预降雨过程中将1 mm×1 mm尼龙纱网覆盖在土槽之上以减弱雨滴打击力。前期降雨24 h后,进行人工模拟降雨,持续60 min。产流后,记录初始产流时间,并用15 L的塑料桶接取径流泥沙样,取样间隔时间为2 min。为分析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每隔4~6 min采集一次径流泥沙样,并将该径流泥沙样依次通过孔径5,2,1,0.5,0.25 mm的套筛,筛分的每个粒径的泥沙转移到饭盒中,烘干称重。降雨结束后将未筛分的径流泥沙样称重,待泥沙沉淀倾掉上清液后,将泥沙样烘干称重。
1.3 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
采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3个指标来评价不同地表条件下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分形维数采用杨培岭等建立的基于不同粒级重量分布的分维模型计算。团聚体平均重量比表面积计算公式为:MWSSA=∑i=1n6wi/ρidi(1)ΜWSSA=∑i=1n6wi/ρidi(1)
式中:di为两筛分粒级di和di+1的平均值(mm);wi为任意大小范围团聚体的相应重量占流失土壤样品干重的百分数;ρ1=……ρn=2.65 g/cm3。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覆盖减沙与减沙作用
表1列出了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坡面径流量与泥沙量。从表可看出,径流量的大小顺序为:裸露休闲纱网覆盖秸秆覆盖,其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首次曝光171页初中语文学霸手写笔记(可打印).docx VIP
- 排水球墨铸铁管道工程技术规程.pdf
- 模板中文软件版Project2010-详细教程.pptx VIP
- 云南曲靖钢铁集团双友钢铁有限公司钢铁转型升级一体化项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VIP
- 模板中文软件版project2010详细教程x.pdf VIP
-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SCRATCH教案全集.doc VIP
- 2025年上海市汽车园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3年10月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docx VIP
- 三一EBZ200悬臂式掘进机使用说明书.pdf VIP
- 《 卷烟工厂能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编制说明.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