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的辩证关系.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散文的辩证关系 孟子是荀子哲学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不是《论语》、《老子》等简单而简单的圣人,而是《荀子》、《韩非子》等成熟而结实的人。即使与同属第二阶段的《庄子》相比, 也有所不同:《庄子》散文神思飞跃, 汪洋纵恣, 夸张比喻, 瑰伟奇谲,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而《孟子》散文则感情奔放、气势充沛, 善于辩论。郭沫若先生议及庄、孟、荀、韩先秦散文四大家时说:“孟文的犀利, 庄文的恣肆, 荀文的浑厚, 韩文的峻峭, 单拿文章来讲, 实在是各有千秋。”1深入研究《孟子》散文雄辩风格的形成和运用那些艺术手法为其辩论服务, 对提高散文, 尤其是论辩散文创作很有帮助。 一、 孟文雄辩称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 《服刑人员》到了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原有的社会秩序渐趋动荡, 贵族阶级开始崩溃。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 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 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2这个新的局面, 必然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不同的知识分子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 如同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庄、孔对现实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庄子以“不用之用即为大用”的态度来远离社会激烈的斗争, 追求“绝对自由”。而孔子则周游列国, 席不暇暖, 积极推行其仁政,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时期众多思想的纷纷涌现使辩论成为可能。 春秋时由政府垄断的“官学”被打破, 文化典籍流入民间而出现“私学”, 士的阶层兴起, 王公诸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大兴养士之风, 于是乎, 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应运而生。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对政治提出不同的主张, 他们为坚持自己主张而著书立说和别派争辩不休,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而使辩论蔚然成风。3到了战国时期, 六国均势局面被打破, 诸侯中强大者都想“并天下, 凌万乘”, 引起各国间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 即所谓“横成则秦帝, 纵成则楚王”。而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答客难》中东方朔曾说:“夫苏秦、张仪之时, 周室大坏, 诸侯不朝, 力政争权, 以禽相兵, 并为十二国, 未有雌雄, 得士者强, 失士者亡, 故谈说行为, 身处尊位, 珍宝充内, 外有廪仓, 泽及后世, 子孙常享。”4游说之士立谈取卿相的情况使辩论成为人人崇尚的社会风气。 总之, 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了辩论的时代, 而《孟子》恰恰诞生于战国,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5他受时代的影响, 也具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气概, 讲究铺张扬厉, 畅达详尽等辩论技巧。但孟子之辩与游说之士为了富贵功名不同, 他自己曾说:“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6(《滕文公章句下》) 他是唯恐“孔子之道不著”, 所以对于其他学派的学说尽力攻击。孟子反对当时各种非儒家学说, 主要是“辟杨墨”。此外, 孟子对法家、名家、阴阳家都有所驳斥, 和国君交谈治乱之事, 品评政治得失, 都是通过答辩而阐明自己的政治论点, 树立自己的理论而折服对方的。 《孟子》一书几乎是一部论辩集, 这是孟子所处的时代使然, 于是形成了雄辩犀利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 性格形成的原因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人们早就注意到气质、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曹丕曾说“文以气为主”, 认为有什麽样的气质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 不能强制或机械模仿。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了一篇专论—《体性》。“体”就是风格, “性”就是个性。他从“情”与“言”、“理”与“文”的关系入手, 论证了作家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制约和影响, 而且分析了作家个性形成的原因。他举例说贾谊性情俊发, 以致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情傲诞, 致使风格浮侈;杨雄性格风静, 因而性格深隐;刘向为人简易, 故而风格明博。 孟文雄辩犀利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性密不可分。对于孟子个性, 朱熹《孟子集注》的《孟子序说》里记述着程颐的话:“孟子有些英气, 才有英气, 便有圭角, 英气甚害事”。7认为孟子的性格“基本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 “豪爽直率、泼辣大胆”。孟子自己也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为其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 (P.62) (《公孙丑上》) 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主要指孟子的气质、个性, 它是正义培养出来的, 是仁义礼智之气, 是对儒家道义的坚定信念。正是具备了“正义”培养的“浩然之气”和大胆无畏的性格, 孟子才能以激愤的感情、犀利的笔锋, 形象地揭露贵族们的残忍与罪恶, 表现他蔑视王公贵族, 敢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