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交游经历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石如交游经历考述 邓石如书学不同人物之重新认识 沙孟海先生说。“清朝的作家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不是东阁学者刘涌,而是内阁学者翁方刚和他。”1不仅如此, 我们知道书法史上的开山人物, 除了“江左风流”的王羲之, 就只有唐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邓石如了。然邓氏出生寒门, 幼时仅读过一年书, 后辍学从事樵、耕、贩、牧, 20岁左右即浪迹江湖, 开始了寻师访友的游历生涯, 靠写字、刻印谋生。事实上, 今天我们谁都不会相信天才、神授之说, 但邓石如之所以能成为碑学书家的巨擘, 定有其成长的条件和机遇。自古英雄不问出处, 但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 必有其不同寻常处。 笔者重理旧事, 重新探讨邓石如的书学师从, 是源于对清代朴学大师、书法理论家和书法篆刻家程瑶田先生的重新认识。笔者早年即临习过邓石如的隶书, 在读到邓氏学书经历时, 包世臣、李兆洛屡次提及梁巘对他的教导之功, 当时就有身为帖派书家的梁巘何以能成就一个碑学的开山人物的疑问, 限于当时的眼界和学识, 是无法解决此问题的。近年来笔者参与编辑出版《程瑶田全集》,2通读《通艺录》后, 问题才涣然冰释。 邓石如逝世已二百多年了。由于邓氏的法书、篆刻、书札和文稿散失严重, 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邓氏的书学师从, 大都依从包世臣所撰的《完白石如传》3(以下简称《完白传》 ) 和李兆洛撰《石如邓君墓志铭》4(以下简称《墓志》) 。其他如《清史稿》、5《 国朝先正事略》6等传记资料, 也都从这两文内容援引成篇。由于包世臣在嘉庆七年 (1802) 与邓石如晤见后, 邓石如亲授他执笔法;李兆洛与晚年时期的邓石如过从甚密, 因此人们都将包、李所写的邓氏生平事迹, 看成是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包、李所述有许多矛盾之处, 且有某种程度的神秘化倾向, 给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研究带来了障碍。20世纪60年代, 邓以蛰先生即已开始据家藏的邓氏手迹指出包氏所记的几处错误;780年代金杏邨先生又据安徽省博物馆庋藏的一些文物与资料记载, 加以比照核对, 发现存世作品、馆藏手札与包世臣、李兆洛所言“有很大的差异”, 撰文《邓石如行年考》,8从时间年代的角度, 力辩包、李之非。邓先生, 金先生, 穆孝天、许佳琼先生7在论述邓石如书法师从时, 均程度不同地提及到程瑶田先生, 但均轻轻一笔带过, 并未加以重视, 更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文献的角度, 重新全面疏理邓石如书学师从关系,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师事梁巘考 为了理清邓石如书法师从关系, 必须首先考察梁巘对邓石如的指导和提携。从现有的材料来看, 邓石如书法师从梁巘是毫无疑问的, 梁巘是清代著名书法家, 当时与梁同书并称, 巘曰“北梁”, 同书曰“南梁”。5问题是邓石如初识梁巘的时间、邓石如是否由梁巘介绍而到江宁梅鏐家学习书法、以及寓居梅家后的联系等等, 是否如《完白传》和《墓志铭》所记述?所以笔者不得不重考。 1. 从《清史稿》中看梁 邓石如初识梁巘的时间, 长期以来都依据包世臣《完白传》所说“弱冠, 孤露, 即以刻石游, 性廉而尤介, 无所合, 七八年, 辗转到寿州, 时亳人前巴东知县梁巘主讲寿春书院, 巴东以工李邕书名天下, 石如为院中诸生刻印, 又以小篆书诸生箑。巴东见之叹曰:‘此子未谙古法耳, 其笔势浑鸷, 余所不能, 充其才力可輘轹数百年巨公矣。’”李兆洛《墓志》中说, “弱冠能为童子师, 见生徒憨跳, 即舍去, 刻石印, 写篆隶鬻诸市。梁闻山先生巘者, 以书名颍凤间, 见而赏之, 介诸江宁梅石居鏐。” 到《清史稿·邓石如传 》更直截了当地写成“弱冠孤贫, 游寿州, 梁巘见其篆书, 惊为笔势浑鸷, 而未尽得古法。介谒江宁梅鏐”, 这样《清史稿》所记邓石如初识梁巘的时间就变成为“弱冠”之年了。 据《光绪亳州志·人物传》:9“张佩芳字蓀圃, 山西平定进上, 由合肥令升寿川牧。 以文学为政事, 延亳州梁明府主循理书院讲席, 士风丕振。”又据《职官表》9张佩芳乾隆三十九年任寿州知府, 梁巘是由张佩芳在任时聘为循理书院院长, 最大限度也不能早于乾隆三十九年 (1774) 。这年邓石如已经三十二岁。周梦庄《邓石如年谱》、10金杏邨《邓石如行年考》8均认为邓石如初识梁巘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 (1774) , 此可成定讞。 2. 邓石如《说》 《完白传》言梁巘“因为石如治装, 致之江宁举人梅鏐”;《墓志》言梁巘“介诸江宁梅石居鏐。”然据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的梅鏐《跋梁巘赠邓石如临阁帖墨迹》云:“邓石如庚子夏至白门, 实于闻山处知愚兄弟姓名而来也。闻山叙其印谱娓娓不倦, 石如且以为知之未尽, 客秋作数章寄闻山, 复书益推重焉, 今余跋之。余非所谓不知有汉, 宁论魏晋者耶。徒博观者一笑。”11梅鏐明言“于闻山处知愚兄弟姓名而来也”, 并不是梁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