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琴论新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黛玉琴论新探 《红楼梦》作为一座传统的文化观光城,与明清时期的古典文学有关。令人奇怪的是,小说八十回后对古琴的描述突然大幅出现,明显不同于前八十回文化语符式的疏朗自然处理,尤其关乎黛玉的诸多琴事耐人追索。考察与古琴相关的情节来源、人物气质和写作策略,并联系续书者高鹗的思想情趣和小说认知,前后有别的创作才调有助于揭示原著与续书深层的疑难问题。 一 《重艺》出土地来“不知”的《修道》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回目为【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之前从来没有听见黛玉抚琴的宝玉,偶然见到黛玉看如同“天书”的琴谱,便一时兴起,向黛玉请教学琴。于是,黛玉讲了一大段关于弹琴的讲究: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双手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急徐,舒卷自如,体态尊重才好。”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1 阅读《红楼梦》者,大都以为黛玉能诗善琴,极富才情学问。而从创作角度看,上述长篇大论并非出于黛玉的发明,也不是小说作者的个性创造。其渊源乃出自明代琴家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的一段琴论,援引如下以资比较: 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弛,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先要人物风韵,标格清楚,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胸次好,口上要有髯,肚里要有墨,六者兼备,方与添琴道。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其心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右视其手,左顾其弦,手腕宜低平,不宜高昂,左手要对徽,右手要近岳,指甲不宜长,只留一米许。甲肉要相半,其声不枯,清润得宜,按令入木,劈、托、抹(挑勾)、踢、吟、猱、蠲、锁、历之法,皆尽其力,不宜飞抚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舞;若要声音艳丽而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之大忌也。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故曰:“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曰:“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2 杨表正,号西峰,福建延平人。明代万历年间江派琴家,编著有《重修真传琴谱》,全称《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又名《西峰琴谱》。初刊于万历元年(1573),6卷。后增订重刊于万历十三年(1585),增至10卷,前2卷为琴论,后8卷琴谱收录101曲,内容较为宏富。 对读后不难发现,《红楼梦》中出于黛玉之口的琴学专论脱胎于杨表正的理论“弹琴杂说”,关于弹琴的学问论述极其详尽:琴音的精神作用“禁”;环境清雅;时候清明;心态平稳;琴对知音;衣冠古朴;姿态得体;方法适宜;读书修养。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在修养,杨表正的琴论涉及道德、心理、行动、环境、服饰、体态诸多环节,视琴乐活动为格外讲究的修炼行为,俨然系统严肃的琴学教化论。然而,以琴为圣人之器,琴事方面越重重讲究,于自由抒情越形成各种禁忌。《红楼梦》中“脱胎”而未“换骨”的化用应当是清人接受杨表正琴论的一则经典实例,小说借黛玉之口议论这套琴谱“甚有雅趣,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说的也明白”,岂不正是续书者对于杨氏琴书的隐性评价? 二 明初琴学的稳定性 续书者为何在八十六回不惜笔墨、大谈琴事呢?这一情节的突然出现,还得从古琴的传承与影响谈起。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士人的艺术化生活内容,四者之首的古琴承载着诸多文化因子。琴乐的传习,关键不是技术、技艺的传授,首先与操琴行为的道德性息息相关,即形成了琴德、琴道首为重要的教化传统。受中华文化主流——儒家思想的强烈影响,“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君子之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