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13号窟佛寺时代及题刻研究.docxVIP

陕西铜川13号窟佛寺时代及题刻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铜川13号窟佛寺时代及题刻研究 尧王山崖石雕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以东1.5公里处,尧王山显化台太玄洞(俗称北洞)东侧,距太玄洞约500米。在东西长22 米、高约5 米的石灰岩质地的崖面上共开凿大小造像28 龛(图1)。其中的13 号龛(此编号依据张砚等调查简报[1],李凇编为29 号[2])立面呈纵长方形,高3.25 米,宽2.05 米,进深0.75 米。 龛内雕菩萨一尊。 菩萨头梳高髻,戴花冠。 花冠正面为海石榴纹,两侧呈卷草状, 卷草尾端三瓣花叶形。 花冠底部一道连珠纹。 花冠尾端系宝缯,宝缯下垂至台座。 菩萨面部长圆,双目下垂,鼻子残缺,颈部较长,刻有三道颈纹,戴项圈。 项圈由内向外共分三层,最里层条带状,中间为连珠纹,外层为左右对称的两枝卷草卷草在胸部正中相接。 草叶头双瓣形, 枝叶较纤细。 草叶下缀璎珞三朵。 菩萨上身半裸。 左腕戴臂钏,手抚膝。 右臂上举,右手已残缺。 肩搭披帛。 披帛一端从左肩斜下经腹部绕右臂下垂至台座,另一端从右臂经腹下绕左臂外下垂至台座。 菩萨下着长裙,半跏趺坐于长方形腰高台座上,左足踏莲花一朵。 台座衣纹下垂近地,左右两侧基本对称龛后壁有圆形头光和舟形火焰背光, 背光残存红色彩绘(图2)。 关于此龛时代的论述, 在药王山摩崖造像中分歧最大。 最早对药王山摩崖造像进行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石璋如先生。 当时药王山摩崖造像外还是七孔砖石结构的窑洞,13 号龛位于从东向西数第5 窟(图3)。 但石氏并未就此龛的时代作出判定1。 后来耀生先生认为这尊造像 “或为初唐作品”2。 李凇认为“造于武则天至玄宗时期”3。 张砚等认为属中晚唐造像, 同时根据打破13 号龛的12 号龛有贞元十九年(803)题刻,进一步认为,此龛在贞元十九年以前已经完工4。曹永斌认为:“就其雕刻位置及造像作风,当为唐代晚期作品。 ”[3]贠安志等认为是宋代5。 总共有五种不同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此龛造像时代的判断,真可谓是众说纷纭。 13 号龛口西壁有题刻两条, 上层题刻高37厘米,宽14 厘米。题刻字形较小,楷书,共三行,每行6—10 字不等,个别字略残。 内容为“凤翔府奉山陵採/ 石都五十二人专职官/ 王端董金记之”下层题刻高40 厘米,宽11 厘米。 题刻字形较大楷书,内容为“同官界”(图4)。 由于两者字形字体及内容均有较大差异,可知其并无关联。 “同官界”摩崖题刻所在的崖面是经过人工雕凿后的平整岩面。 岩面上保留有比较整齐的雕凿痕,其做工与造像龛内东西两壁的做工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些凿痕应该是与造像龛同时期的遗留。而“同官界”题刻字口打破了这些雕凿痕,说明题刻的年代与造像龛的时代相同或略晚一些。 因此,厘清“同官界”题刻的时代,对于研究13 号龛造像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今不揣谫陋,试做考证,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笔者从此题刻内容初步分析,“同官界” 题刻应为县界标记。同官,即今铜川市印台区及王益区的前身。由于药王山处在富平县以及耀州(唐至元代州治为华原县,即今耀州区政府所在地)之间,历史上的县域变化经常在药王山一带发生,因此,要搞清“同官界”题刻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对这三个县的沿革做一介绍。 宋敏求《长安志》卷19:“富平县,本汉旧县,属北地郡。 《汉书》曰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莽曰时武。前汉县治在今灵州回乐县界,后汉徙今宁州彭原县界。晋徙县于今县西南十一里怀德城, 后魏自今华原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东南通川故城。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自怀德城徙于今治。周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隶雍州。唐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州废,还雍州。 开元中徙县于义亭城,盖古之乡亭也。 贞元四年升为赤。 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4]《关中胜迹图志》卷1“富平县”条载:“金废富平县入美原。 元省美原, 复置富平县,仍属耀州。 明万历三十六年改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 ”[5]民国以来,富平县名一直沿用。 《长安志》卷19“华原县”条:“华原县,本汉祋祤之地,景帝二年置,属左冯翊。 宣帝神爵二年凤皇集祋祤城,今县东北一里祋祤故城是。 其后废。后汉永元九年复。 魏文帝自今宁州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 后魏初,徙北地郡于今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永熙二年自三原县界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 西魏改为宜州,又废帝三年别立通川郡,领泥阳县。 隋开皇三年罢郡, 以县属宜州, 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县属京兆郡,以土门县入焉。义宁二年又于县置宜君郡,领华原、宜君、同官,并置土门四县。唐武德元年罢郡立宜州。贞观十七年省宜州及土门县,以华原、同官二县属雍州,宜君属坊州。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又以永安县置宜州,领永安、同官、富平、美原四县。 大足元年废州,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