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现实的分野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以恩格斯对倍克的《穷人之歌》的分析为例.docxVIP

现实与现实的分野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以恩格斯对倍克的《穷人之歌》的分析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实与现实的分野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以恩格斯对倍克的《穷人之歌》的分析为例 一些批评人士认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和现实性,并形成了一种深刻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我们面向社会和思考现实,我们就可以成熟,理论就会达到最低。这也是马克和恩格斯的倡导。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相当简单、天真的主观愿望, 它严重低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以及理解、把握它们的艰难程度, 更不用说付诸行动的实践方面的多重制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同样面向社会、思考现实, 总会有肤浅与深刻、片面与全面、表象与本质、幼稚与深邃等等的差别和分野。而深刻体察和领悟现代社会有机结构及其运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早就关注到这一情形, 特别注重各种不同状况方面做出厘清和甄别;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补充, 恩格斯就曾以卡尔·倍克的《穷人之歌》为例剖析过作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表现的诗歌和散文为什么会在反映社会现实时走向了肤浅和天真。重温这段思想史事件、清理其理论原委和实质, 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 现代社会“拉菲特”式的生活场景 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在于其现象纷杂、本质难辨, 不同的人对其理解、把握和感受程度不同。既然如此, 是不是意味着它压根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显然不能这么认为, 至少马克思、恩格斯根本否弃这种观点。那么, 进一步的问题:如何“客观地”反映现实, 就更为重要了。 恩格斯首先注意到的是反映者的立场, 更确切地说, 是站在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的角度还是秉持极少数人的看法?立场不同, 现实呈现给你的面貌就会迥然有别。 《穷人之歌》是一部诗歌合集, 仅从标题上看, 似乎应该是为广大受剥削、压迫的民众立言的, 但从全书所收的长短不一、意旨各异的诗篇看, 倍克描述了不同的生活阶层及其现实境况, 但他注意最多的并不是“穷人”, 比如, 置于首篇的竟是献给富人的《致路特希尔德家族》! 倍克当然也感到由富人统治的世界确实不公正。黄金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只能“按照”像路特希尔德那样富人的“脾气进行统治”, 权力属于他们。多少人不满这一点, 但又能怎么样呢?那些心怀激烈、屡次想变革社会的青年最后还不是成了“更为阴郁的扫罗”?———“怨恨上帝, 也怨恨自己。” 除了“路特希尔德式”的富人, 倍克其实更倾心一种叫做“拉菲特”式的生活。这是什么样的人的生存境况呢?就举住宅的例子吧, 这些人诚然不是“无立锥之地”, 但它与路特希尔德式的富人豪宅中那令人羡慕的厅堂相比, 他们的住所是简朴的。就作为社会成员来看, 他们更可能被“看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长、心地纯洁的大丈夫和富于幻想的孩童”。与传奇式的穆西乌斯·赛沃拉相比, 这类人似乎更会牺牲自己的财产而不是通过暴力来推动人和世纪 (Siècle)向前迈进。这样的人或许最后会沦为“穷人, 成为“乞丐”而死, 但由于他们生前更注重礼节和德行, 倍克想象, 他们的葬仪一定会“十分动人”:“作为一种荣耀”会为其演奏国歌, 如果碰巧他是一个法国人的话, “马赛曲在送殡的行列里, 迈着抑制的步伐前进”, 而和马赛曲并排走着的将是王室的车乘, 紧跟着的是诸如有名望的索泽、杜沙特尔先生以及众议院里那些政客———“大腹便便和贪得无厌的吸血鬼”。威权者、资本家这时都会赞扬他们, 与他们的同类和谐相处, 从而使世界融融无间。 在《男仆和女仆》中, 倍克更加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拉菲特”式的生活场景。一对恋人在经过了许多年省吃俭用和循规蹈矩的生活以后, 终于“纯洁地”爬上了“夫妇的卧床”, 这时他们怎样生活呢?小声小气, 羞羞答答, 接吻、调笑, 为一份小小的财产, 为“在自己的炉灶周围出现了自己的家具”而欢欣若狂, 高兴得发抖———多么心满意足啊!在《犹太旧货商》中, 倍克也反映了这种状态下的人那“卑微的”生活愿望:一个星期只勤劳工作五天, 为了挣得每天的酬报可以“喘不过气来”, 但工作日之后, 就是休息天了:“星期六父亲不愿意工作, 星期天儿子不愿意干活。”倍克甚至还谈到“那些患着瘰癧病的人”, 他们的境遇并不悲惨, 虽然不能成为手艺人, 不能作“小商贩的头目”, 不能当庄稼汉, 也不能当教授, 但是“医学的大门对你敞开着, 你可以在乡间给病人治病。” 至此, 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所谓“拉菲特”式的生活就是不算富裕但也绝不贫穷的“小资”生活和市民情调! 如果熟悉当时德国文坛的状况, 就会知道, 情节大致相同的题材也出现在海涅的笔下, 但海涅会把这种情形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 而在倍克这里却把无力改变现状的青年沉溺于其中的幻想误为现实了。在海涅那里, 市民的幻想之所以被故意捧到高空, 是为了再把它们抛回到现实的地面;而在倍克这里, 他自己却“同这种幻想一起翱翔, 自然, 当他跌落到现实世界的时候, 同样是要受伤的”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