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年第2期 治理研究 No.2,2022
总第204期 GovernanceStudies GeneralNo.204
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
内涵、原则和目标要求
□ 李 一 郅玉玲
摘要:从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发挥,需要依
托于相应的体系架构。在学理层面阐释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理论内涵,概述其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并且基于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现有运作框架及整体运行情况,分别从治理主体、治
理客体、治理方式与手段三个层面,探讨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网络社会治理;治理体系
- - -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22)020098008
就系统论的基本分析视角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其整体框架结构和具体组成部分。而从社会学的
结构功能理论来看,社会整体系统乃至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个子系统,也都具有各自的基本结构状
态,而这样的结构状态,分别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的演变,会带来社会结构体系和相应
社会功能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体系和相应社会功能的优化调整,又能够助推社会生活朝积极有益的方
向不断演变。
网络社会治理,也存在“结构———功能”之两相依存、互为影响的关系状态。就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的演变发展和功能发挥而言,既涉及“结构完善”的问题,同时又涉及“功能整合”的问题,二者都具有
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可被看作是网络社会治理有效推行的两大策略行动领域。在网络社会治理
的实践过程中,治理体系之“结构”的建构完善,支撑着各项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治理功能”方
面新的诉求,又将触动“治理体系结构”的调整变动;得以优化调整了的“新的治理体系结构”,又将可
以为新一轮的“治理功能呈现”提供支撑和保障。在笔者的认知和理解看来,网络社会治理的体系完
善,也可视同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本文对此予以适当分析。有关“功能整合”的讨论,已
①
由另文叙述。
-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授;郅玉玲(通信作者),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1BSH004);国家社科基金重
15ASH004)。
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功能整合研究”(编号:
① 李一:《网络社会治理“功能整合”:内涵、类型与实践指向》,《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 8期。
98
治理研究 2022年第2期
一、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完善的内涵阐释
网络社会治理,同人们所讨论的线下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治理类似,都是要系统化地回答和解
决为何治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以及如何进行成效评价和怎样加以修正提升等几个方面
的根本问题。网络社会治理是指多方治理主体协同参与,主要针对网络行为活动而展开的一种特定
的社会治理实践类型。其体系架构或称运作框架,在整体布局上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与
①
手段等三个层面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 有研究者强调,网络社会治理的完整运作体系,要涵盖“基
础架构层”“技术协议层”“软件应用程序层”和“内容层”等四个层面整体运行的对象领域。其中,基
础架构和技术协议两个层面,更多地偏重于技术治理,而软件应用程序和内容这两个层面,则更加侧
②
重于社会文化治理。 总体上看,相比于网下社会生活当中的社会治理及其框架体系而言,网络社会
治理及其框架体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新异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域之新”,具体显现为
治理之新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试论“两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价值_胡红梅.pdf
- 试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提升市场营销管理_焦扬.pdf
- 试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时代价值_许奕锋.pdf
-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_洪岩.pdf
- 试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意义_蒋光贵.pdf
- 试析历史思维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_颜欣.pdf
- 是否应该征收含糖饮料消费税_——基于消费税职能的探讨_马海涛.pdf
- 首尔公交改革对北京优化地面交通的启示_赵云毅.pdf
- 输掉游戏始终是不好的_——...消费者优惠券兑换意愿的影响_靳闵.pdf
-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南昌品牌_周云.pdf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媒介叙事研究_刘晓琳曹银忠.pdf
- 网络中心性对用户平台契合的...究——基于短视频情景的分析_杨志勇.pdf
- 网络著作权刑事法保护的新思...犯著作权罪刑事判决书的分析_刘晓梅.pdf
- 网约车市场发展路径研究——...部竞争和政府监管的双重视角_房立波.pdf
- 微案例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_刘刚.pdf
-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分析_王伟.pdf
- 为区域发展聚合向心力__为琴澳融合释放凝聚力_本报记者__李灏菀__肖皓方.pdf
- 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地方政府力量_记者__闫珅.pdf
- 为通往共同富裕“修路筑桥”...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纪实_秦云龙.pdf
- 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首都党建工作主要成效与经验.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