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现状分析及减淤对策初探.docx

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现状分析及减淤对策初探.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现状分析及减淤对策初探 ? ? 杨元平,唐子文,史英标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1 研究背景 曹娥江大闸位于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右岸支流曹娥江口(见图1),是国家批准实施的重大水利项目,也是浙东引水的重要枢纽工程,无论规模还是泄流量都是我国已建的潮汐河口最大的挡潮闸,被誉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河口大闸”。大闸枢纽主要由挡潮泄洪闸、堵坝、导流堤等组成,闸上河道型水库库容为1.46亿m3,具有御潮、防洪、治涝、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水环境和航运条件等多目标综合效益。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2009年6月建成。 图1 曹娥江大闸位置示意图 在以海相来沙为主的潮汐河口建闸,闸下淤积问题相当普遍,海河流域35个河口建闸后,22座闸发生严重淤积;江苏沿海修建的58座大中型挡潮闸中,5座基本淤死;浙江省甬江支流姚江建闸后闸下河段及甬江河床也发生严重淤积。潮汐河口干流建闸闸下淤积主要是建闸后潮量减少、潮波变形和改变了径流的时空分布等3个主要原因引起的。对于不同特性河口的建闸问题,淤积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姚江闸下淤积主要是潮量减少引起的;射阳河口闸下淤积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潮波变形。鉴于潮汐河口干流上建闸闸下淤积问题难以解决,支流口门处建闸日益受到重视。支流口门处建闸的闸下淤积与干流建闸引起的淤积有着本质的差异,闸下淤积面貌主要取决于干流主槽的摆动。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在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前期研究中应用河床演变分析、水槽冲刷试验和现场冲淤试验、整体动床模型试验等手段研究了闸下冲淤面貌。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建闸后试运行期闸下淤积面貌的实测资料,结合钱塘江、曹娥江的实测水文资料和数学模型的计算成果对闸下淤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减淤对策,为今后曹娥江大闸的冲淤调度运行提供参考。 2 闸下淤积现状分析 2.1 闸下冲淤现状 挡潮泄洪闸位于曹娥江口门左侧河床上,共28孔,单孔净宽为20.0 m,总净宽560.0 m,分6厢。河床右侧为堵坝,长575.0m,堵坝与挡潮泄洪闸之间为导流堤。试运行 期间曹娥江口外尖山河段主槽靠南岸,闸下河床高程较低。图2为曹娥江闸下典型冲淤形态图,大闸闸下有泄洪冲刷坑,冲刷坑高程普遍在-5.0 m以下,冲刷坑外由水下浅滩与尖山河湾主槽过渡,高程维持在-4.0~-3.0 m。堵坝下游地形中间高周围低,明显高于闸下区域地形,2008—2010年逐渐淤高,高程在-1.0~0.0 m,2012年汛前甚至出现了3.0m以上情况,经2012年钱塘江丰水年汛期冲刷后滩地高程下降。 图2 曹娥江大闸闸下典型冲淤形态图 2.2 泥沙冲淤的影响因素分析 曹娥江口位于尖山河段凹岸顶点附近,闸下泥沙冲淤受钱塘江径流、潮流及曹娥江径流的共同作用。为便于分析钱塘江及曹娥江径流及尖山河段河势对闸下泥沙冲淤的影响,将闸下口门区分成2区 (见图3),1#区为泄洪闸闸下区域,主要分析大闸泄流对泥沙冲淤的影响,2#区在堵坝下。 图3 曹娥江大闸闸下分区图 2.2.1 闸下局部流态 在大闸基本无下泄径流的条件下,闸下流态主要受尖山河段的涨、落潮水流控制。图4为大闸附近涨、落急流场图。从图4可见,在尖山河段北股涨潮流直指曹娥江口门、南岸曹娥江口贴岸潮沟贯通河势条件下,涨潮时水流从曹娥江口右侧流入、左侧流出,口内回流较弱,大潮期闸下涨潮流速较大,发生冲刷,小潮期涨潮流速较小,泥沙淤积;落潮时,闸下1#区域出现明显回流,将会发生淤积。当尖山河段涨潮槽贴南岸在曹娥江口外贯通时,涨潮流顺南岸上溯,在堵坝下游的2#区域形成明显回流,将导致该区域淤积。 2.2.2 受尖山河段主槽位置对闸下冲淤的影响 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河床宽浅,海相泥沙丰富,泥沙易冲易淤,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是一典型的游荡性河道。图5为尖山河段北岸海宁围涂实施以来的深泓线位置历年变化图。1997年至今尖山河段北岸线向南推进约5.5 km,北岸处于河湾的凸岸,加强了弯道环流作用,对控制尖山河段主槽摆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实测地形资料表明,尖山河段治江缩窄围涂后,梅汛期深泓线分为南北2汊,而在非汛期深泓线大都走南,在绍兴至萧山一线基本贴近岸边,成为较稳定的凹岸形势。另据1997年以来3次/a测图分析,丰水年或平水年梅汛期钱塘江径流量大,落水势力强,尖山河段江道易分南、北2汊;枯水年或秋季大潮期末和冬季弱潮期北汊淤塞,仅存南汊,较治江之前北汊长时期维持的情况完全不同,尖山河段的这种演变趋势对曹娥江大闸的闸下泥沙冲淤产生深刻的影响,闸下淤积面貌主要取决于该河段主槽位置。 图4 大闸闸下河段涨、落潮局部流态图 图5 尖山河段汛期和非汛期深泓线位置变化示意图 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7 a来尖山河段深泓稳定走南,其中2004—2006年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