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南中生代构造环境转变与岩浆活动
1 岩石圈深部过程与岩浆作用
近年来,从冲突到山地破坏,岩浆活动一直是大陆动力学理论的热点。Bonin(2004)指出,陆-陆碰撞事件结束后,构造环境转变为碰撞后到造山后环境,加厚地壳的重力崩塌、岩石圈拆沉和巨量岩浆侵位导致区域隆升、剥蚀和伸展,并依次形成碰撞后火成岩组合和造山后火成岩组合。其中碰撞后火成岩组合包含过铝质岩套和准铝质镁铁质-长英质岩套,而准铝质镁铁质-长英质岩套的岩性从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橄榄安粗岩系变化到过钾质岩系;造山后火成岩组合富钠贫钾,岩性从碱钙性准铝质岩系变化到碱性和过碱性岩系。刘洪涛等(2002)提供了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相应岩浆活动的证据,Bonin(2004)论述了地中海西部地区和阿尔卑斯西部地区古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相应的岩浆活动。与此同时,岩浆活动与壳幔作用过程也一直受到广大地学工作者的重视。邓晋福等(1994)和Xu etal.(2004)分析了华北克拉通乃至中国东部中生代一新生代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徐夕生等(1999),Peccerillo el al.(2004),Timmerman(2004)和Wang et al.(2004)论述了不同地区的岩浆作用与壳幔作用过程。杜杨松和李铉具(2004)和Du et al.(2004)通过岩石包体研究提供了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和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闫峻等(2005)通过对安徽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且在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Zhou et al.(2006)根据华南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的性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以及华南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分布图和Nd的tDM等值线图,提出了新的关于华南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成因的两阶段模式,即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了早中生代印支期花岗岩,洋对陆消减过程中的伸展造山作用形成了晚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火山岩。由此可见,岩浆作用是地质地球化学上分析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的“示踪器”,而火山-侵入杂岩及其岩石包体研究已经成为分析岩浆作用机制,了解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的重要手段。同时,先前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克拉通或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的分析方面,而将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处于大型断裂(断陷)带拉张背景下的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研究则相对薄弱。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J3-K1时期,该区构造伸展明显,岩浆活动强烈,壳幔交换频繁,形成了若干次级坳陷盆地和隆起,其内发育有大量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构成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性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仍然存在重大分歧(邵济安等,2001)。一种观点认为,中生代期间,中国东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由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B型消减作用引发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作用(吴利仁,1985;吴利仁和李秉伦,1991)。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所谓的古太平洋消减事件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时空与成因联系,而是与区域岩石圈伸展有关(邵济安等,2001)。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显著的岩石圈减薄(邓晋福等,1996;吴福元和孙德有,1999;邵济安等,2001;张旗等,2001;翟明国等,2002)和板内岩浆的侵位(邵济安等,1999,2001)支持后一种观点。
前人的研究表明,在T2-J2(板块碰撞期,240~154Ma)时期,伴随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从对接碰撞到最终焊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应力转换期,J3-K1,145~125Ma)和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断陷期,K1,125~105Ma)大陆岩石圈演化阶段(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李兆鼐等,2003;邓晋福等,2004)。碰撞后时期的岩浆活动以发育过铝质的长英质火成岩岩套和由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橄榄安粗岩系火山―侵入杂岩以及富碱岩浆岩组成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为重要特征,而造山后时期的岩浆活动以发育由碱性岩系和过碱性岩系火山-侵入杂岩组成的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为重要特征。
本文旨在初步总结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火成岩岩套及其岩石包体的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
2 繁昌、盐岩和宁开区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呈所谓夹心饼干式的带状分布(图1)。中间以铜陵、繁昌、庐枞和宁芜地区为主,构成主带。中带位于主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