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VIP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政权和汉民族的相互交融。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一、辽与西夏(一)辽朝(916-1125)---契丹族1、起源(1)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建立:时间:916年 统治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国号:契丹国——辽2、统治措施(1)对外: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2)制度:①南北面官制度内容: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政权重心,掌握决策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原因: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影响:①有利于皇帝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 ②利于对汉族地区农耕文明的延续。 ③利于契丹族向封建社会过渡。 ④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借鉴。2、统治措施(2)制度:②四时捺钵制度内容: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特点:“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政治中心的流动原因: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评价:a.是契丹人建国后没有改变游牧渔猎传统习俗的一种创举,被后来兴起的草原民族继承。 b.蕴含着契丹民族的尚武精神,增强了契丹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c.加强了对各个地区的监督,保证了国家统治的稳定。 d.促进了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加强了传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季节主要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春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钓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永安山碳山四到七月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遐日游猎秋庆州伏虎林七月入山入山射鹿、虎;讲武训兵冬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2.1 辽治2、统治措施(2)制度: ③选官制度:世选制和科举制并行。(3)经济: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活,与北宋互市贸易;(4)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四时捺钵制一、辽与西夏(二)西夏(1038-1227)---党项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立:时间:1038年 统治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文一、辽与西夏(二)西夏(1038-1227)---党项族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成为的官称。(一套制度,两套称谓)4、经济: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5、文化:创制了西夏文字。6、对外: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亡于蒙古。特点:藩汉并行,藩汉分治合作探究:辽、夏政权相似之处1、都是与北宋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3、都实行因俗而治、民族分治4、都与北宋先战后和,得到岁币、岁赐?二、金朝(女真族)入主中原1115-1234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金太祖)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今哈尔滨阿城)。3.征战: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五朝帝都辽朝,陪都,名燕京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明成祖时,迁都京师清朝,定都京师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合作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1)原因: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④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2)影响:①促进民族交融;②加速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二、金朝入主中原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白寿彝《中国通史》5.建制(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①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②性质: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特点:兵民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④作用:①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 ②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6.鼎盛:12世纪后期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备课驿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