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42008年河北省张北县布鲁氏菌病流行动态分析
张北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20世纪60年代,病毒(简称布病)发病率急剧增加。1968年,世界首次流行,感染231人。1981年,他们得到了有效控制,1991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县标准,自2003年以来没有新的病例报告。从2004年报告18例病例以来, 布病疫情又死灰复燃, 报告发病率逐年攀升, 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探索布病的流行影响因素, 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张北县2004~2008年布病流行动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情况
利用excel对国家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的布病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布病防治工作实践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对比
张北县2004~2008年共报告布病1 110例, 报告发病数由2004年18例增长到2008年467例, 增长了24.9倍 , 年均增长125.7%。报告发病率2004年4.86/10万, 2008增长到126.22/10万, 增长了121.36/10万, 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布病回升趋势一致。从全县各年度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构成顺位来看, 布病于2004年居第7位, 2005年第4位, 2006年第2位, 2007年上升到第1位, 2008年持续保持。
2.2 流行特征的描述
2.2.1 非同源性百分点+发展型疫情
全县共辖20个乡 (镇) , 2004年布病疫情涉及8个乡 (镇) , 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记录考证, 大部分为非同源性点状散发或暴发。2005年疫情扩展到12个乡 (镇) , 2006年扩展到18个乡 (镇) , 2007年扩展到全部乡 (镇) , 2008年持续保持。续发乡 (镇) 与原发乡 (镇) 部分具有流行病学联系, 部分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
2.2.2 病例报告的时间
200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报告病例, 2005年与2006年涉及病例报告的月份逐年增加, 2007与2008年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5年间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4~8 月份, 共计448例, 占40.36% (表1) 。由此可见发病从时间分布上表现出一个上升下降平缓的宽峰。考虑与冬末春初产仔动物数量增加而增加了感染性接触机会有关, 也与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和就诊延误有关。
2.2.3 发病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1 110例患者中, 男性893例, 女性217例, 男女比4.12∶1 (表2)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20岁以下125例, 占11.26%; 20~60 岁859 例, 占77.38%; 60岁及以上126例, 占11.36%, 发病年龄最小3岁, 最大80岁 (表3) 。以上特点与从事饲养、皮毛收购、屠宰等多为男性青壮年有关, 与各地报道一致。在报告的1 110例患者中, 农民 (牲畜散养人员) 786例, 占70.8%;工人84例, 占7.57%;学生19例, 占1.71%;其他211例, 占19.92%。这一结果表明接触牲畜的频率越高, 感染布病的概率越高。
2.2.4 性别间的年龄分布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张北县布病疫情有如下特征:非同源性的点状散发或暴发相交错;发病年龄集中在20~60岁之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发病高峰为4~8月份, 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局势是在60年代暴发流行控制达标后, 疫情静息20多年后发生的, 其流行除周期性的自然因素外, 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
2.3 流因素分析
2.3.1 周围省份和城市的流行病导致了感染的源输入
近年来与我县临近的省份如内蒙古等地布病疫情呈现回升趋势, 畜牧业因与这些省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导致传染的输入。
2.3.2 猪类重、血肉增长型。在虎林市
一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地区间牲畜交易频繁, 但检疫把关不严的无序交易严重, 导致病畜输入与输出频繁;二是畜间长期免疫空白, 经不起传染源的入侵, 一旦有传染源输入, 畜间疫情便会迅速蔓延;三是现实的经济利益问题导致农村散养户病畜淘汰捕杀不到位, 传染源不能清除, 造成此起彼伏的局部暴发。
2.3.3 防控机构力量薄弱,监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诸多文献报道“自90年代初开始, 就没有人间布病防治专项经费”, 使得布病防治措施不能有效落实;二是县、乡、村三级防控机构力量薄弱, 尤其是乡 (镇) 一级, 兽病防治机构萎缩, 监测、检测设施与手段的缺如, 严重影响畜间布病的早期发现与控制;医疗机构萧条, 设施设备缺如、人才匮乏、诊疗技术水平低下, 严重地限制了感染者与病人的早发现、早治疗, 加重布病慢性化的趋势。
2.3.4 圈共养、私家车接将
如农村个体养殖户人畜共舍、饮具共用;病健同圈共养、徒手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