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中风相当于西医的“脑梗死”,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僵硬性脑梗死和脑梗死。它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我国中风发病人群以缺血性中风为主。其中,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相对比例在1.67∶1和2.44∶1之间,大约1/15~1/5的患者死于首次发病。通过对于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的研究发现,尽管本病发病急、证候多变,病情复杂,但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并贯穿疾病的始终,这为临床确立痰瘀同治的基本治疗大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近年来,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探讨不断深化,现综述如下。 1 痰瘀互结,发病有机溶剂 痰浊和瘀血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均可单独见于缺血性中风患者,但是,由于“津血同源”,因此,痰浊和瘀血往往相互胶结,相兼为病。古代医著对痰瘀互结在中风发病中的意义早有阐述。《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丹溪心法》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伤寒杂病论》云“血不利则为水”,《诸病源候论》亦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唐容川提出“须知痰水之壅,由壅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明医杂著》云“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医方考》曰“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死血也”。《血证论》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说明痰、饮可致瘀,瘀血死血又可化饮。“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相关研究显示,痰之所以能致瘀是因其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激发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后改变了本身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而为,这时才成为新的致病因子。由此可见,痰浊和瘀血在中风发病中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病情进展。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大都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脑部血供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坏死或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而高血脂又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与局部缺血缺氧、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灵枢·血络论》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与现代医学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概念非常相似。叶氏认为,痰浊瘀阻是形成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临床观察亦发现,痰瘀互结证的发病率在中风病中占绝对多数。痰瘀交阻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过程。 所有这些都证明,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这些论述基本上为缺血性中风痰瘀同治确立了理论基础。 2 痰瘀治泻,通利水 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一证,源远流长。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侯氏黑散治大风”的记载,开创了痰瘀同治中风之先河,在仲景之后,朱丹溪、王纶、喻嘉言等医家对此法均有所论述。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论中风法》曰:“苦气,不顺气化痰,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王纶在《明医杂著·问答篇》中极力倡导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并反对只用血药不用痰药之说,认为“用血药而无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以佐之,血药性属阴,颇凝滞,焉能流通经络,驱逐病邪以成功也。”明·罗赤诚在《医宗粹言》云:“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癖血夹痰,治宜导痰消血。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治宜破血消痰。”突出了痰瘀同治脑中风的观点。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风病》中指出,中风由荣卫气弱,致津凝血滞也。津凝成痰、血滞为瘀;主张治疗中风病应在益气的基础上,化痰祛瘀同时并举。近代名医张山雷也强调中风必须痰瘀同治。近代名医关幼波指出:痰与血同属阴,易于交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强调“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以上历代名家,无不为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现代药理研究,祛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使血液浓、粘、聚的状态减轻或恢复,并调节改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有些化痰利水药有降颅压,消除脑水肿的作用。此与现代医学治疗中风的原则颇为一致,为痰瘀同治法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提供了佐证。 3 脂等作用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化痰药及活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降低血脂等作用。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则发现,痰瘀同治可通过降低血管阻力、抗凝、降脂、抑制变态反应性损害、减轻自由基损伤等保护脑细胞,对缺血性中风后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 3.1 血管和血液流量的影响 3.1.1 血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