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的光明海子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挽歌的光明海子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宏观角度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歌与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差异。 “80年代诗歌侧重于生命冲动的表达,诗人不断为词语注入新感性,是一种抒情和体验写作。近年(90年代以降)的诗则致力于对具体生存处境的显现,词语负荷着较多具体历史语境和文化内涵,是一种叙述和反讽型写作。80年代诗人的‘怀疑主义’建立在一般认识论背景上,他们不堪忍受这噬心状态,企望找到最终可靠的价值安慰。因此,挽歌和咒语背后隐藏着‘光明’。而近年诗中之‘怀疑主义’,更多建立在本体论背景上。诗人不但愿意忍受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将之视为诗歌的基本成分、存在依据,而且还在努力捍卫‘怀疑主义’,时刻警惕它被技术时代微笑的暴力和物质放纵主义许诺的‘进步’幻觉所消解。80年代大多数诗人看重词语间偶然冲撞所产生的超验效果,其文本呈迸射状态。他们对阅读中的‘过度阐释’期待放高。近年的诗,更喜欢按照清醒的意向选择恰当的词语,其内涵准确、稳定、内敛、完整,诗人吁求‘合法阐释’,而不大信任读者‘超量再创造’的僭妄价值……”1 这里,宏观的差异对比中的前一项,如“新感性、抒情和体验”,“企望找到最终可靠的价值安慰,挽歌和咒语背后隐藏着‘光明’”,“超验效果和‘过度阐释’”等特性,也可用来约略概括80年代重要诗人海子2诗歌所类属的创造力势态。然而,对一个优秀的诗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他能归于何种宏观的类属,而是他在这一类属中鲜明隆起的个人性价值何在。海子诗歌独特的抒情向度和基本材料,“价值安慰”的维度,“挽歌”发生的渊源,“光明”的超验所指……个人性价值,均使其成为同类诗歌中真正的翘楚。本文对于海子的论述,将略去此类诗人的共性方面(或者说将“共性”作为不出场的背景),而侧重于海子鲜明的个人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日常的诗歌批评工作状态不同,讨论甚至仅仅是阅读海子诗歌,我们都会遇到一个巨大的“磁场”——换一个说法,也可称为“干扰源”——由诗人自杀所带来的强劲后制作用力的吸摄,它会强使海子纷杂丰富的诗作迅速排列好规则的磁力线,似乎海子短暂一生的诗歌生涯,就是一场不断的死亡演习和最终的“实战”。关于海子的自杀,其朋友诗人西川在《死亡后记》中已谈得很全面和中肯3,这篇文章对于扼制那些借诗人之死的事件,来言说自己那点莫名其糊涂的“宗教渴望”;以“道德升华”来简化海子诗歌的意蕴,用海子诗歌对当下诗坛进行道德指控;或是仅将海子定位于“乡土乌托邦诗人”而否定……的诸多论说,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基本认同西川的看法,诗人赴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精神或灵魂的,同时也有日常的具体的个人事件触发,更有心理、病理等综合因素,它们的分量是同等的。 所以,本文的论述将不从海子之死去逆推他的诗歌,将诗人简化为一个“殉诗烈士”,而是直接面对诗人提供的文本世界,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即使涉及“死亡”,那也主要是就诗歌文本所提供的语境来谈,而不直接通向诗人现实性的自杀事件。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诗人文本的尊重,也是对诗人个人秘密的尊重。一相情愿的、无端的对诗人“本事”的猜测,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甚至它也无助于我们理解作为个人的海子本身。诗人欧阳江河在《冷血的秋天》中说得好,谈诗就是谈诗,“把喊叫变成安静的言辞,何必惊动那世世代代的亡魂/它们死了多年,还得重新去死”。 一 结语:现代性的反思 海子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量抒情短诗,以农耕文化的衰亡,来隐喻“精神家园”的丧失,并写出一个大地之子对千百年来生存真正根基的感念和缅怀。但是,语境中的明澈与幽暗,称颂与哀伤,“神恩普照”与“天地不仁”,充实与陡然袭来的空虚……彼此纠葛的意象扭结一体,使它们截然区别于那些简单的“农耕庆典诗歌”,获具了更纵深的背景。其二,是“现代史诗”类型,即诗歌长卷《太阳·七部书》。《太阳》与诗人抒情短诗的不同不仅仅在于体制宏大,还在于它更多体现了诗人对终极价值的渴慕,以及与它的缺席相伴而生的不安和绝望。从语境上看,《太阳》也不是抒情短诗那样由即境即灵所带出的联想的“歌唱”,而是自觉地置身于人类诗歌共时体,进行的有方向的“建筑”。 当然,海子的两类诗歌,肯定有着精神意象上的连接点和递进性。为论述方便,笔者仍将分别论及。考虑到“海子生涯”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这里基本不从“传记”批评的角度进入,而主要是“就诗论诗”4。 1979年,15岁的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自小生长于安徽农村的孩子第一次置身于大都市时,正值中国社会历史、思想史和艺术史上“追寻现代性”的激变的年代。按照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说法,现代性这一概念表达了“未来已经开始了”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现在就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革命、进步、解放、发展、危机和时代等,至今仍然是流行的关键词。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