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意义
下蜀黄土广泛分布于长江上游,并在该地区形成并连续分布。许多学者对下蜀黄土进行的研究认为,在亚热带温湿的古环境下,下蜀黄土是风成堆积物受到显著的风化与成土作用改造的产物。然而,关于下蜀黄土堆积的时间、范围和驱动机制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下蜀黄土堆积过程仍然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中国风尘黄土分布,多数学者认为其南界到达了长江以南,“广泛发育于北纬30°—49°之间”(刘东生等,1985)。众多学者对黄土高原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功(刘东生等,1985;安芷生等,1989;丁仲礼等,1991),但对江南,例如南京地区的研究,虽然许峰宇、李立文(1996)做过工作,但未做过系统的古地磁测年、磁化率和粒度分析工作,未建立与北方黄土地层的对比分析研究。本文的工作是初步使中国江南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系统化,进而讨论当时的沉积环境。
一、 材料和方法
1 采样剖面位置及样品采集
下蜀黄土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沿岸地带。在南京地区,笔者选择了两个剖面:江北的泰山新村剖面和江南的燕子矶剖面,其地理位置见图1。
泰山新村剖面(N32°09′06′′,E118°42′25′′)位于南京市长江北岸东南大学浦口校区附近。当时为一建筑工地,正在施工过程中,挖掘机开采出新鲜剖面。经实地观察,确定其为下蜀黄土剖面,遂将其定为第一个工作面。该剖面垂直高度约12m,下部未见底,无明显层理,土质呈黄褐色,中间夹有红褐色古土壤条带。我们按5cm和10cm的采样间距,自上而下密集采样,共采集了144个古地磁样品以及供磁化率和粒度测试的袋装样品。
燕子矶剖面(N32°08′43″,E118°48′48″)位于南京城东北侧的长江南岸燕子矶公园东南侧的公路边,刘东生先生等在《黄土与环境》(1985)中提到过这一剖面。笔者实地考察时,该剖面已被掘开,准备修筑护坡。经与施工队协商,笔者抢在施工前,在他们挖掘的新鲜断面上进行采样。该剖面垂直高度约23m,下部未见底,坡度在40°—45°之间,坡长约30m。整个剖面无明显条带,只在距顶十余米处有一界限。界限以上土质颜色较深,界限以下土质颜色较浅。按垂直距离5cm,自上而下密集采样,共采集了467个古地磁样品以及供磁化率和粒度测试的袋装样品。
2 磁化率、粒度和测量方法
古地磁和磁化率测量在本系环境磁学实验室完成,使用捷克AGICO公司的JR-6A型旋转磁力仪和KLY-3型磁化率仪。由于是用圆柱形的古地磁盒子在野外直接采样,所以样品不需经过室内处理,直接上机测量即可。
古地磁测量过程中,笔者采用交变退磁的方法清洗样品的次生剩磁,以0.5mT为间距,从0到22.5mT逐步退磁。当退磁强度超过22.5mT时,样品基本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剩磁。
磁化率测量主要测定了样品的体积磁化率。
粒度测定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使用英国Malvern公司Mastersizer-S型激光粒度仪。
粒度测定以20cm为间距选取样品,两个剖面共测量177个样品,其中泰山新村剖面67个,燕子矶剖面110个。样品测量前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前处理,以除去全样中的有机质、成壤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盐和次生粘土矿物等,然后用超声波清洗仪震荡加以分散,再上机测量。
二、 研究结果
1 成分柱的确定
探讨黄土序列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时,首要问题是必须建立地层时间标尺,用以研究古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波动,确定各影响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笔者采用古地磁测年的方法来建立下蜀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F. Helleret al.,1982;岳乐平等,1991;孙东怀等,1998;Guo Zhen-tanget al.,2002;乔彦松等,2003;王晓勇等,2003)。
笔者用交变退磁的方法处理采集的古地磁样品,通过JR-6A型旋转磁力仪测量出它们的特征剩磁,将所测结果绘制成古地磁变化曲线,得出随地层深度变化的古地磁极性柱(表1,图2、图3),与标准古地磁极性柱(R.汤普森等,1995)进行对比,获得了初步的随时间变化的古地磁极性柱(图4)。
由于沉积速率随时间变化,不能采用均匀内插的方法建立时间标尺,因此笔者使用鹿化煜等(1997)提出的、根据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相关性设计的年代学模型:
Tm=T1+(T2?T1)(∑i=1mCiHi)/(∑i=1nCiHi)Τm=Τ1+(Τ2-Τ1)(∑i=1mCiΗi)/(∑i=1nCiΗi)
式中:Tm—某一测量层m年龄
T1—开始的年龄控制点
T2—结束的年龄控制点
Ci—任一测量层的2—16μm颗粒的含量(%)
Hi—任一测量层的厚度(cm)
m—T1—Tm的测量层数
n—T1—T2的测量层数
通过计算,笔者得到了采样剖面地层深度与年代的关系(表2和表3):
以上图表年代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