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第四纪加积型红土成因探讨.docxVIP

中国南方第四纪加积型红土成因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南方第四纪加积型红土成因探讨 随着黄土的研究,对黄土的风成性做出了更明确的认识。然而,关于南方第四纪黄土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争议。中国南方第四纪红色粘土通常是指出露于热带、亚热带地表富铝化程度高,厚达数米甚至数十米,且通常由均质红土层、网纹红土层和砾石层构成的第四纪沉积地层。而在长江中下游的亚热带地区,均质红土上还覆盖一层深浅不一的黄棕色土,或者均质红土为黄棕色土替代,形成上覆黄棕色土层。关于南方红土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十几年,地理学家对红土及其形成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如朱照宇等对华南红土的研究;熊尚发、胡雪峰等对江西、安徽红土的研究;杨达源等对长江中下游一带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研究和赵其国等对安徽宣城红土的研究等。有些研究不仅讨论了红土的风尘特性,同时也提出红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具有旋回性,反映气候变化的纬度效应。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南方第四纪红土的成因仍然存在争论。近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所研究的红土沉积通常覆盖在风化砂砾石层或风化基岩之上,厚度几米至几十米不等,质地均匀,缺少层理,富含粘粒和铁锰胶膜,铁锰结核成层分布,颜色介于2.5YR-10RY之间。在剖面上,颜色随深度变化而变化,逐渐过渡,由上而下随着沉积年代的增长,红土RR值增加,该类红土可称之为加积型红土。本文试图通过红土理化特征的综合研究,并与北方风成沉积进行对比,综合探讨中国南方第四纪加积型红土的成因。 1 样品的制备和扫码 红土样品分别采自江西九江的九威大道、浙江金华汤溪镇砖厂、浙江安吉、湖南株洲中南林业大学等不同剖面。江西九江剖面高18.5 m,由上覆黄棕色土和网纹红土构成,剖面未见底。距地表0~6.5 m为上覆黄土层,距地表6.5~13.0 m发育典型的网纹红土,网纹红土的红色基质颜色较鲜艳,与网纹部分的对比较强烈,距地表13 m以下发育了棕红色的网纹层,网纹部分偏黄,与基质的颜色对比不强烈;金华汤溪剖面高9 m左右,距顶0~2.8 m为均质红土,2.8~7.3 m为网纹红土,网纹红土以下为风化砾石层;浙江安吉剖面和九江剖面类似,网纹红土之上为黄棕色土覆盖,而株洲剖面均质红土发育,网纹红土层深厚。 采得的样品在室内风干后,过2 mm孔径的筛子,称取0.1 g左右的样品于烧杯中,加入H2O2去有机质,再加5 ml左右的去离子水,滴加0.5 mol NaOH两滴,浸泡过夜,再用超声震荡机震荡30分钟,进行粒度分析。样品分散液用手动洗入仪器的进样槽中,测试仪器为Ma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使用ICP-MASS和TIMS进行了加积型红土稀土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 2 粒度特征 2.1 粒度分布特征结果 如表1所示,各个地点的红土粒度组成相近,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物质所组成,50 μm组分含量变化于0.24%~4.18%之间,绝大多数样品小于4%;5 μm粘粒含量变化于26.91%~55.75%,10~50 μm粒级含量为25.93%~45.57%。在黄土研究中,10~50 μm粒级组分被认为是风尘的“基本粒组”。粉尘搬运与沉积的气候动力学研究表明,在特大风暴条件下,50~20 μm的粉尘主要在小于100 m的高度运移,近地面的气流为其搬运的主要营力,短距离近地面低空悬移为其最主要的搬运方式,因此在东亚地区,该粒级的颗粒主要为近地面季风环流搬运沉积。同时,在搬运沉积的过程中,重力会对不同粒度颗粒进行分选,最终表现出沿着主导风向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规律。实验数据显示,上覆黄棕色土的风尘“基本组分”含量较网纹红土稍高,同时上覆黄棕色土的基本粒组含量与午城黄土和古土壤以及离石古土壤较接近,与李吉均等对九江红土上部的黄棕色土研究结果一致。与镇江下蜀黄土比较,粗粉砂含量偏低,粘粒含量显著偏高。上覆黄棕色土的10~50 μm粒级组分含量与黄土较接近,网纹红土的10~50 μm粒级组分含量虽然较黄土低,但也平均占到了总组分的34%左右,这就证明了风力作为其主要沉积动力的可能性。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在5~10 μm区间内组分最高达到21.25%,明显高于黄土。对于10 μm以下的细粒粉尘,高空长距离悬浮是它的主要搬运方式,对北太平洋西风带粉尘沉积的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第四纪加积型红土5~10 μm粒组的粉尘颗粒可能与黄土的细粒级粉尘有相似的成因,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相对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主要由西风气流搬运沉积。加积型红土5 μm粘粒含量最较马兰黄土中粘粒含量高,也高于黄土高原古土壤。导致这种粒度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远源粉尘是南方加积型红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阻挡,由西向东的西风急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急流沿高原北侧经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进入黄河中、下游及东北等地;南支急流沿高原南侧,经印度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