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演化与早期黄河南流的演变以黄泛区为中心.docxVIP

地貌演化与早期黄河南流的演变以黄泛区为中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貌演化与早期黄河南流的演变以黄泛区为中心 据史料记载,商丘是商王朝的发源地。为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早在60年前,当时的河南古迹研究会李景聃等人曾在商丘一带作过考古调查;以后到70和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考古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商丘地处历史上所称的黄泛区,自12世纪初(北宋末、南宋初)至19世纪中叶(清咸丰年间)的700余年间,黄河改道南流由淮入海,商丘及其邻近地区屡遭黄河泛滥,堆积了很厚的泥沙,地貌景观的变迁甚为可观,在现代地表上已很难找到史前和早期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过去历次考古调查发现的主要是零星的“堌堆”遗址④。这些“堌堆”遗址的分布是否直接反映了当时人类聚落的基本模式?或者它是一种扭曲的反映?若的确是一种扭曲的分布模式,那么简单地根据现今发现的“堌堆”遗址材料来评解古代聚落的方式和解释考古文化发展的途径则必然欠客观和全面。考虑到过去数千年以来商丘一带自然地貌的巨变,现今所知道的以“堌堆”为主体的遗址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能直接和全面反映古代实际存在的聚落方式。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哈佛大学早商研究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商丘地区地质考古调查旨在研究全新世地层及其所记录的地貌变迁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地貌演化与史前和早期历史遗址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初步总结了过去6年(1991年至1996年)在商丘地区联合地质考古调查的部分结果,并就有关研究问题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决溢、洪水泛滥是时间的自然营力 商丘坐落在黄河下游的豫东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开阔。北有黄河故道,高出两侧平原5-10米,构成了南部的淮河水系和北部的东四湖水系的分水岭。该黄河故道是明嘉靖后期(1546年或1559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南流的河道,习称“明清故道”。黄河故道南侧平原分布有一系列大致平行的河流,大气降水是河水的主要补给源,因此它们多半为季节性河流。较大的常年性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浍河、包河、沱河等(图一)。这些河流皆属淮河水系的补给支流,但在黄河南泛由淮入海之年,这些河流多半是黄河的分流河道。虽然现今黄河远离商丘北流入海,对商丘地貌景观影响甚微,然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黄河南流及其伴随的河道决溢、洪水泛滥是商丘一带晚近自然地貌发展最主要的自然营力。 黄河在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由于河床坡降减小,大量泥沙堆积下来,从而形成了宽阔的冲积平原。黄河流至下游由于运载的泥沙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挟沙能力,因此大量泥沙逐渐堆积在河床上,河床逐年抬高,致使黄河在下游变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为了控制河水囿于河道内,从战国中期开始,黄河下游已全面人工筑堤。由于河床的抬高,加上河堤组成物的疏松性,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时期经历了频繁的决口、改道、泛溢。 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北宋末年前(1128年前)流向东北由渤海湾入海;2.北宋末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南流由淮入海;3.清咸丰五年以后又改道北流由山东利津入海。其中第二阶段黄河由淮入海对于商丘一带地理环境的改变为最重要。 北宋末年至清咸丰五年700余年黄河南流由淮入海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1.北宋末年至明嘉靖后期400余年黄河水流通过多股河道汇入淮河尔后入海,这些分流河道散布于包括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的所谓“黄泛区”,这些分流泛道有泗水、汴河、涡河、颖河、睢水、浍河、万福河等;2.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300年间,黄河水流通过单股河道汇淮后注入黄海,此单股分流河道就是商丘北部的“明清故道”。总的来说,黄河南泛的后半阶段,由于堤防系统的逐渐完善,河道的流路相对固定,泥沙散布有了限制,河道决溢、洪泛的频率和规模不及前半阶段。 黄河南泛时频繁的改道、决溢、洪泛及其相应的泥沙堆积彻底改变了商丘一带的自然地理景观,史前和历史时代人类活动可能的遗留物多半已深埋于黄河冲积物下。当年李景聃考查商丘后感叹道:“查商丘屡遭河触目沙田,一望无际!普通地面淤土深约五尺……西北两面积沙更深……无怪乎汉代陶片都见不着,更谈不到史前遗迹了!” 二、 断裂带下沉积体系 为了客观和全面了解史前和早期历史时代考古文化的面貌,正确理解当时的地貌条件以及后期环境变化对其的破坏和改造甚为关键。地层记录了过去自然地貌的变化,因此全新世地层是我们在商丘进行地质考古调查时最直接的研究问题⑨。考虑到商丘一带地貌结构和考古遗址的分布格局,方法学上我们强调地质学中的河流平原沉积学和土壤地貌学概念及原理在地层研究中的应用。这里有必要就本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些简单的介绍,以便于清楚地阐述商丘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发展和地貌的变化过程。 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堆积作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